例谈引用妙法:前人成句出新及戊午上高宗封事等相关示例
例谈引用妙法:前人成句出新及戊午上高宗封事等相关示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一 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 1 修辞修辞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令现代人头疼的,是那种古人常用于写文章的典故,它是典故,对于这种跨越千年的表达方式,到底应不应该继续沿用呢 ?
引用典故的多种形式
把沿用前人语句直接引用的情形划分成明引类与暗引类这两种,在明引的状况下会标明出处,比如在《战国策》中鲁仲连说“吾不忍为之民”,而暗引的情形不会注明来源,例如庾信《马射赋》里的“落花与芝盖同飞”,这两种方式都能让文章有着典雅庄重之感,要是读者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就没办法领会其精妙之处了。
让人更觉无比巧妙的是反引,它不是普通引用手法,而是要对前人语句稍作改动来表达相反意思,李白在《沐浴子》中写的 “沐芳莫弹冠”,此句完全颠倒了《楚辞》原意,陆游写的 “生子何须似仲谋”,这是反用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典故,这样的手法,不仅能充分体现一人学识深厚程度,还能淋漓尽致展现此人创新思维方式。
稽古的明用与暗用
稽古被划分成明用与暗用这两种形式,明用会直接点明历史人物,在韩非子的文章里出现了“令尹”,“仲尼”,这些人物事迹在上文中已有交代,读者能够清晰理解其指代内容。
在使用期间,不提及特定的人物,进行比喻,就如同《汉书》里面那般的情况,即“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此这般的做法,显得更为含蓄,需要读者自己去仔细领会其中包含的历史隐喻,这般去做能够使得文章看起来更加凝练有深度一些,只不过也就势必加大了读者在理解层面所面临的难度 。
隐喻与迂回的区别
被称作隐喻的是一种省略喻词的比喻,像直接把“堤防”用来比喻教化那样,此类修辞手法有极具形象生动的特性,能让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可感知的,在古代文献当中,隐喻的运用极为普遍。
既有所谓迂回,又有所谓稽古,二者皆运用了古事古语,然而目的并不相同,迂回之目的在于委婉地传递自身意思,进而令文章呈现出典雅且含蓄之态,稽古之目的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二者虽说形式较为相近,但其功能各有侧重 !
互文与合叙
时常在古诗文里能见到一种称作互文的修辞手法,就像王昌龄所写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样,其所表述的是秦汉时期的明月以及关隘,是借助交错表述的形式来增强语言韵味,采用如此手法能让句式变得越发整齐,还能使意境变得更加幽深 。
合叙呀,是将关于内容合并一块儿予以叙述,就跟《汉书》当中的那般“齐、楚遣项它、田巴”,实际的意思是齐国派出了项它 ,同时楚国派出了田巴,像这种类型的描述方式,能够避免出现重复情形 ,进而使得行文进而变得更为简洁 。
修辞的综合运用
在古人那里,常常会将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连用,在《列子》当中,会同时运用比喻以及对比,借助车盖与盘盂的对比,针对视觉现象作出说明,像这样的连用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让论述更具备说服力。
陆游所写出的诗句,运用了对偶,还运用了夸张,苏轼所创作的词作,融合了借代,又融合了双关,这些修辞手法综合起来的运用,展现出古人具有高超水平的语言艺术,也使得作品具备更强的感染力。
来到当下,信息呈爆炸态势,那些传统的、用于修饰的手法,其是否仍有存在价值呢,欢迎来到评论区域,共享诸位思考,若感觉文章有一定帮助,请进行赞颂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