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逝世,享年94岁,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逝世,享年94岁,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乐黛云教授,治疗无效,离世,结束了她94载的传奇人生。这对北大而言,是巨大的损失;对中国学术界,则是无法填补的遗憾。乐黛云先生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北大的特殊文化气息和开明的学术环境,为乐黛云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学生们如今已成为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及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继承了乐黛云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断推动着比较文学学科的进步。
巨星陨落
2024年7月27日,北京传来悲痛消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乐黛云教授,治疗无效,离世,结束了她94载的传奇人生。这对北大而言,是巨大的损失;对中国学术界,则是无法填补的遗憾。消息传出后,那些曾受她教诲、敬仰她学问的人,都沉浸在无尽的哀悼中。
乐黛云先生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逝世,让比较文学界似乎失去了一座指引前行的灯塔。今后,很难再出现像她这样既有远见又有洞察力、致力于推动学科发展的杰出人物,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求学北大
1931年1月,乐黛云在贵阳,贵州之地,降临人世。到了1948年,她带着对知识的无限向往,成功进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那时的北大,诸多学术界的巨匠云集,那里的学术氛围对她影响深远。在北大的学习时光里,她像渴望甘露一样汲取知识,还跟随多位知名教授,深入研习中国现代文学。
北大的特殊文化气息和开明的学术环境,为乐黛云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她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锻炼了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技能,为她在学术领域自由飞翔做好了充足准备。
北大任教
1952年,乐黛云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决定留校任教。从此,她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教学与研究的土地。她对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充满热情,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生动的讲解,她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在北大的讲台上,她培养了一大批对文学充满热情、立志投身学术的年轻人。她对学术的严谨和对学生的悉心关照,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在她的引领下,许多学生开始了学术探索之旅。
学科创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比较文学了解不多。乐黛云先生以其锐利的学术眼光,投身于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1981年,她主导成立了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和研究中心,为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她引领创建了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并担任了该所的首席领导。在她的努力下,比较文学在我国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为我国学术领域开辟了新的空间,吸引了众多学者投身其中。
学术成果
乐黛云先生在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在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学以及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出色的表现。她编写的学术著作和主编的书籍、教材等,比如《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还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她的研究成果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比较文学的道路,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的启示。众多学者通过阅读她的著作,纷纷投身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之旅。
人才培养
乐黛云先生深刻理解人才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她接连负责创建了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培养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还开设了“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比较诗歌学”等课程。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她吸引了众多优秀学生投身于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她的学生们如今已成为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及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他们继承了乐黛云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断推动着比较文学学科的进步。虽然乐黛云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贡献我们始终铭记在心。大家是否也被乐黛云先生的成就所打动?如果有相同的感受,欢迎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