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代汉语为何要学点天文学和历法知识?有何关联?
学习古代汉语为何要学点天文学和历法知识?有何关联?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是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而我们的古书中,有不少地方讲到天文,所以我们要学点天文学。又有一些地方讲到历法,所以我们要有历法的知识。而历法是和天文密切相关的
我国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既深奥又实际,不仅涉及天文计算,也影响日常活动。下面具体说说古代星宿的相关情况。
大火星的奥秘
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指出,所谓“火”指的是大火星,也就是心宿。每年农历五月黄昏时分,这颗星位于正南方天空最高处。但戴震根据岁差现象进行解释,认为周朝时心宿在六月才达到正午位置,七月开始向西移动。有人质疑《诗经》第一章中关于参宿三星的说法不可靠。这种情况说明,古代人们对星宿位置的观测和认识在不断进步。
童谣与星宿对应
这首儿歌“丙日早晨,龙尾星隐没”蕴含着丰富含义。《礼记·月令》中有描述“初冬时节,太阳位于尾宿,黄昏时分危宿中天,黎明时七星显现”。太阳在尾宿,月亮在策宿,半夜日月交汇于尾宿,天亮后月亮移动到天策星方位。这说明古人借助星宿来判定时刻,体现了他们对天文景象的深入认识。
授时与星宿关系
古人让羲和观测天象,依据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谨慎地指导民众掌握时节,这体现了他们看重利用星宿来判定时间。春分那天黄昏时分,北斗七星正处在高空,因此有“日中星鸟”的说法。在《礼记·月令》中,也记录了不同月份白天和黄昏时对应的星宿位置,这说明星宿在时间测定上具有关键作用。
岁差解谜故事
孔颖达对于“昴”的解释很不明朗,后来唐僧一行人才弄清楚了其中的奥秘。宋朝的蔡沈在《书集传》里,依照僧一行提出的岁差理论,说明尧那个时代冬至太阳的位置在虚宿,而黄昏时能看到昴宿。这一系列研究,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和历法知识持续钻研、破解难题的过程。
星宿与生活关联
农历十月,即孟冬时节,夜晚在营室星区域可以建造房屋;孟春月份,太阳运行到营室星,黄昏时参宿中天适宜开展相关活动。各个月份通过观测星宿来确定时间,以此来安排日常事务,这充分展现了星宿与古人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照与时间确定
阅读《左传》中“宫之奇劝谏借道”的故事,可以参考《吕氏春秋》的内容,两本书对于孟冬月份的星象描述完全相同,此外还有利用北斗星指向来判断春分、秋分、冬至这些节气的办法,这表明古人运用多种途径来测定时间,力求时间计算更加准确。
你觉得古人怎么用星星来记时间吗?可以来讨论交流哦,另外也请点个赞,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