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自考古文史二考前串讲:明清部分及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自考古文史二考前串讲:明清部分及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自考《古文史二》考前串讲资料(明清部分古史二(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

学习《古文史二》中的明清部分,材料数量庞大且头绪纷繁,只要把握住关键所在,就能显著增强备考成效。眼下,就向各位系统归纳这一章节的要点信息。

章回小说起源与发展

章回体小说起源于宋代和元代的讲史话本。这种形式在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慢慢成熟,内容上结合了真实故事和编造情节,形式上有了章节的划分。比如《红楼梦》,它规定了每回的题目必须用八个字。在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罗贯中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总共分成二十四卷,里面又包含三百四十个小段落。后来毛宗岗也对嘉靖年间的版本进行了增删润色。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对于《三国演义》的见解各有不同。西晋陈寿写的《三国志》认为曹魏比较正面,对刘备那边比较负面,东晋习凿齿编的《汉晋春秋》则很看好蜀汉。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支持曹魏,对蜀汉不太看好。《三国演义》并未直接表明态度,不过书中不少情节显现出对刘备的同情和对曹操的批评,这说明人们渴望得到贤能的统治。

诸葛亮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德才兼备的完美形象,他是智慧和忠诚的楷模。他胸怀宏伟的政治蓝图,凭借刘备的看重而加入事业。他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技艺精湛,是能力与智慧的化身。然而他追求的政治理想在封建社会难以实现,他也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角色。

《三国演义》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吸收了传记和说唱的写作方法,使用浅显的文言文进行创作。这种文字容易理解,适合广泛阅读,同时又不缺乏文学意味,使作品既充满文化内涵,又便于传播,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显著的痕迹。

《水浒传》编著与改编

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了《水浒传》。这本书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时,由金圣叹进行了改编,分为七十回。他修改后的版本让《水浒传》的故事更加紧凑,突出了梁山好汉联合起来反抗朝廷的主题。金圣叹的改动给后来的读者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不同版本都是根据他的七十回本来的样子来编的。

《水浒》情节结构特点

《水浒》的讲述方式,既有分散又有连贯,各个人物和故事独立发展,一段段情节各自成章,所有人的遭遇都按照一个中心脉络联系在一起。每个角色的经历都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变化,比如武松、宋江、卢俊义的经历,在国外这种结构被称为串珠式构造。

大家觉得《三国演义》中哪个情节最能体现诸葛亮的智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别忘了给这篇文章点个赞,让更多备考的同学受益!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