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渗透德教的可能性,如何做好大学德育教育?
古代文学课程渗透德教的可能性,如何做好大学德育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古以来存世的各种古代文本约二、三十万种左右。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见冰山一隅。古代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文本作品是极其有限的。
古典文学渐渐被边缘化,然而,它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却成为了摆脱困境、实现个人价值的要径。这种途径是否真正奏效?这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文学美感契合德育
文学借助象征性的意象,能够唤起人们的联想,其感染力显著,故而极适宜作为隐性的德育手段。德国哲学家希勒也曾有过类似的见解。在我国古代文学里,对形象的塑造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与德育的内在特性相得益彰。这些作品无疑是文学家们才华的集中展示,它们不仅让人在欣赏时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还能帮助人们提升道德品质,这恰好反映了古代文学教育中的一种优秀传统。
当下教学面临困境
当前,古代文学教育遭遇了不少难题,传统与现代文化间形成了断层,大众更热衷于物质享受,对精神追求有所忽视,使得古代文学逐渐变得边缘化。以某些学校为例,选修古代文学课程的学生数量逐年下降。要走出困境,关键是要深入领会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其内容还是面向的读者,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依靠作品感染学生
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成效的关键,是深入理解文学的根本精神,并且以卓越的文学作品为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的认同。在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将情感教育及德育元素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不仅实际可行,还具备独到的优势,使学生能在欣赏美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启迪。
“德教”渗透的内容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德教所涵盖的四个方面里,爱国主义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涉及到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忧患意识。以陆游的诗词为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学生们能够对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有更深刻的领悟。
具体操作的方法
可行性在于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在分析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够将诚信、毅力、勤奋等优秀品质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艺术魅力的熏陶下,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感受宋濂求学过程中的不易,进而促使他们对自身的学习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课外培养审美精神
古代文学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这对学生的审美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阅读、记忆并欣赏这些古典文学作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鉴于此,我们应当举办读书分享会,给予学生们一个交流他们对古典文学深刻理解的平台。
教学古代文学时,我们持续在研究哪一种德育融入方法最为高效。在此,衷心期待各位能分享您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并且将它转发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