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高考后选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学习现懵懂认知,为工作埋下伏笔

高考后选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学习现懵懂认知,为工作埋下伏笔

高考后,源于对某一个挚爱学科高考失误的反感,最终以高考成绩确定了专业方向。到了一个海滨城市读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时候,还搞不清楚,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的区别,只知道一个是非师范

考试结果不理想,选的专业也并非本意,大学里的文学课程更是令人提不起兴趣,这一系列的事情究竟算是不幸还是收获?不妨看看这段与众不同的大学岁月。

高考失误选专业

高考之后,由于心爱科目考得不理想,我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只能根据分数填报志愿。最后被分配到了海边城市,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当时我完全搞不懂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的区别,只知道前者不是师范类,后者是师范类,糊里糊涂地就进入了这个专业领域。

大学学习新认知

进入大学才明白,原先的语文课程被划分为语言、文学以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几个部分。在现代汉语课本里,了解到徐州师范学院的廖序东担任了第二主编的角色。这个偶然的信息,后来竟然成为职业方向转变的契机,而那时我对此毫无察觉。

文学课堂的失望

原以为大学文学院会是文学气息浓厚、作家诗人汇聚的地方,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语言学课程内容乏味,文学课尤其枯燥。一位外国文学的女教师,手捧边缘卷起的笔记本,照本宣科地讲解契科夫、雨果等作家的作品特点。这种教学方式,让原本对文学的热忱逐渐消退。

古代文学的苦背

古时候的文学,主要是反复诵读,长的有《离骚》《春江花月夜》,短的包括五言和七言。考试安排密集,期中、期末接连进行,考完之后要休息好几天,用来打牌、下棋来放松身心。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远远比不上自己在图书馆阅读得到的收获。

阅读带来的成长

通过大量阅读,大学能够让人获得更多修养。比如读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其中很多段落都能记住;读《当你变成女人时,我们恋爱》;看吕叔湘的著作、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阅读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记得更牢、掌握得更快。

考研就业的抉择

四年的文学学习完成之后,我陷入了选择考研还是工作的困境,父母希望我能尽快找到工作。实习期间,班里有个名叫吉祥的调皮的单亲孩子,我根据他的故事写了《烟雨吉祥》。我的导师姜老师建议我继续深造,认为中小学的工作不太适合我。于是我开始调整方向,最终选择了读研究生和博士生。如今回想起来,这四年的文学教育让我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经验,也培养了深入思考的习惯,这让我对文字和文章结构有一种天生的成熟感。

你是否曾在学校里遇到类似的情况,因为授课风格的不同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偏好?期待大家的留言、支持以及转发。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