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必备!主要参考教材文献及考试范围内容

古代汉语学习必备!主要参考教材文献及考试范围内容

2023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升本古代汉语考试大纲已经发布,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大纲了解相关的考试信息,按照学校公布的考试大纲进行复习和备考等。具体请见下文。

王力等人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在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这本书堪称良师益友,有助于我们开启古代汉语学问的大门。现在,让我们一同去发掘书中的丰富内涵。

常用词用法识记

古代汉语中有不少基础词汇需要我们用心记住。比如“言、语、报、告”这类词,它们在古文里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差异明显。“言”多指主动表达,“语”则偏向于回应或转述。“辞、谢、让”也是常用词汇,“辞”表示拒绝,“谢”用于表达歉意,“让”带有指责意味。掌握这些词的具体含义,对于解读古文非常必要。

本义与引申义

一个词语的初始含义和由此派生出的意义,是掌握古汉语的关键所在。初始含义指的是词语刚被创造时的意思,派生意义则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的。比如说,“兵”字最初指武器,后来扩展到指士兵和军队这类概念。认识词语的初始含义和派生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它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用法,从而减少对古籍内容的误读。

古今词义差异

古代和现代的词汇含义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来说,“走”在古代指的是奔跑,并非今日的步行。因此,我们需要辨别常用词在古今语境中的含义差异,才能准确理解古文。比如在《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里,“都城过百雉”中的“城”,是指城墙,与现代城市的概念有所区别。

汉字构造知识

汉字是意音文字的一种,其构字规则依据“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核心的造字途径。举例来说,“日”“月”采用象形方式,“上”“下”运用指事手法。借助这些原理,可以解析单个汉字的构成方式,从而提升对汉字的认知程度。

语气词与否定词

语气助词“也”通常放在句尾,用来表示肯定或稍作停顿,“矣”则多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否定词“不”和“弗”虽然都表示否定,但使用时存在一些不同。如果我们能够精确掌握这些用法的区别,就能更好地理解句子的语气和含义。

词类活用与翻译

古文存在词语功能转换的情况,比如名词充当动词、形容词充当动词等。在《孟子》的文章里,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用法。需要掌握具体分析词语功能转换的方法,才能准确解读古文。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树之以桑”中的“树”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栽种。

你在学古文的时候,哪个环节让你觉得特别难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交流,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