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笔下流浪汉:国内国外的不同漂泊及精神反抗?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笔下流浪汉:国内国外的不同漂泊及精神反抗?
中沈之菲。文学研究会作家笔下的流浪汉流浪的范围在中国。而创造社作家笔下的流浪汉却是在异国的流浪,由于在异国的被侮辱和被欺负感,流浪汉普遍带有忧郁的色调,成为零余者的形象。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游荡者形象独具吸引力,他们的人生漂泊与心灵漂泊相互缠绕,同时怀揣着回归的期盼,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呢?
张振山的精神追寻
在《饥饿的郭素娥》这部作品中,当郭素娥遭受刘寿春等人欺凌时,张振山决定离去,去寻找不同的希望。他通过精神上的漂泊来思考人生的价值,如同在浓雾中独自前行。这种做法表面上看很自由,但实际上体现了他对现实处境的无力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他在精神层面的游荡,是对自我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深入反思。
张振山离开了,不只是身体离开了,更是心灵离开了。他摆脱了眼前的限制,去追寻或许并不存在的那份光明,这种胆量让人感动。他的心灵漂泊,是对旧有生活的挑战,也是对内心期盼的坚持,就算未来不清楚,他也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孙其银的悲剧之路
孙其银在卸煤台附近,把四处漂泊当作精神活下去的根本办法。他到其他地方去,想要找一个安稳的精神归属,可是个人英雄的想法,使他既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又不能和普通人打成一片。这就让他处在很可怜的境地,在四处游荡的时候,内心总是被那种没有着落的感觉、孤单寂寞的情绪、没有希望的思绪和到了头也看不到出路的感受所缠绕。
孙其银的遭遇实在可惜,他精神上的漂泊其实源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酿成了不幸。他在追寻心灵寄托的过程中越走越偏,却一直没能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种无力和抗争,正是那个年代不少人的真实写照。
成仿吾的新年惶惑
成仿吾写作的《一个流浪人的新年》中,他描述了自己在新年时身处异国他乡漂泊的状态,感觉精神上没有着落。他迷茫地四处游荡,面对那些无法消除的过往阴影带来的痛苦,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陌生的环境和新年的喧嚣,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寂寞和空虚。
他的心神漂泊,是在某些关头对自身境况的困惑。每逢新春佳节家人团聚之际,他却身在他乡游荡,内心的孤单相伴左右。这种漂泊不定的魂魄,是许多漂泊者遇到某些场合时实际的心绪。
郁达夫的异邦痛苦
郁达夫在《沉沦》中塑造的人物,与家人和故乡分离,身处他乡承受心灵漂泊的折磨。他感到自卑、孤单和落寞,因此排斥所在的国家,而家乡文化的回归又与现实格格不入,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他在他乡的奋斗,是心灵与境遇的猛烈交锋。故乡的文明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深厚的根基,然而在异国的经历又迫使他直面生存的艰辛。这种矛盾不只是他自己的悲哀,也是那个年代读书人的无助。
艾芜笔下的积极流浪
艾芜在《南行记》中描写的那些漂泊不定的人,把艰难困苦的日子过成了另一种活法。他们在危机四伏的旅途中,一边哼着小调,一边放声歌唱,还时不时露出笑容,显得十分开心。对他们来说,四处漂泊是他们满足生存需求的唯一办法。
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态度乐观,展现了人生另一种活法。他们不向困境屈服,在漂泊中发掘生活意趣,这种对生活的珍视和对求生的坚持,是向命运无畏的挑战。
蒋光慈笔下的回归渴望
蒋光慈作品中的漂泊者,想要摆脱孤单和忧愁,想要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归属感。他们内心有回家的欲望,即便寻到的落脚点只是短暂的,也难以成为长久之地。
他们对于归来的坚持,表现了人类精神世界里对安定的追求。即使漂泊是生存的普遍状态,但返回的愿望始终没有断绝。这种既冲突又实在的情绪,使漂泊者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和真切。
你更欣赏哪种漂泊让你情感共鸣?请支持转发并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