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世界读书日专访王钦刚:金融与文学跨界的传奇诗人

世界读书日专访王钦刚:金融与文学跨界的传奇诗人

2016年,他意外接触到泰戈尔的英文诗歌,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翻译了包括《飞鸟集》《流萤集》在内的多部作品,《吉檀迦利》也即将面世。谈到翻译泰戈尔诗歌的初衷

世界读书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环球网记者采访了王钦刚,他是一位在金融和文学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不寻常诗人,他将金融与文学融合的经历非常引人入胜,让人很想深入了解。

贫寒少年的文学梦

王钦刚在山东青岛即墨出生,家境普通。他自幼就喜欢看书,对古诗词特别着迷。初中阶段,他就开始写诗。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书籍始终是他最亲密的伴侣,在阅读中,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放松,也萌生了文学方面的志向。

金融忙碌中的坚持

王钦后来在金融领域开始职业生涯,工作非常繁忙。不过,他对文学的兴趣一直保持着。2015年,他又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从2015年到2017年,他将写成的自由体诗和格律诗汇编成《不惑的流年》,这体现了他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依然对文学理想坚持不懈。

邂逅泰戈尔的契机

二零一六年,王钦偶然读到泰戈尔的英文诗作,从此便为其深深吸引。他着手翻译泰戈尔的作品,诸如《飞鸟集》《流萤集》之类,而《吉檀迦利》也即将问世。泰戈尔的诗歌拓展了他文学视野的新领域,促使他踏上了崭新的文学道路。

独特的翻译风格

王钦翻译时特别在意语句通顺和韵律感。他借助中国古典诗词和成语,来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比如翻译《流萤集》时,他敢于进行“诗境再造”,让译文读起来充满诗意。他的翻译风格受到苏东坡和徐志摩的影响,一直秉持“将诗译为诗”的原则。

翻译初衷与成长

王钦刚表示,翻译泰戈尔的诗作标志着他重新投身文学创作的开端。起初他存在诸多欠缺,不过他持续进步,在诗歌写作和翻译方面逐渐得心应手。即将面世的《吉檀迦利》新译本,是他同泰戈尔历经世纪的精神交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金融与文学的融合

王钦刚是一位成就斐然的金融从业者,他向来对细节十分在意。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写作和翻译活动里。他的职业生涯揭示了金融界和文学领域并非泾渭分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增益的关系。他通过亲身行动证实,只要怀揣对诗歌的热爱,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能察觉到生活中的美好,并由此创造出艺术作品。

你是否同样受到王钦刚的触动,渴望在个人生活中兼顾兴趣与职业呢?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助益,不妨点个赞或者转发给他人。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