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发展历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发展历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坤20071028由东大学硕士拳位论文中文摘..

文学和电影之间一直联系紧密,在中国电影走过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文学素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电影具体怎样运用这些文学素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电影文学初结缘

中国最早的影片,并非直接改编自小说,但它的戏曲情节取材于文学名著。起初,电影只是单纯地记录舞台演出,后来开始借助文明戏的剧本来拍摄。1905年,《定军山》问世,当时仅仅是简单记录了戏曲的表演场面。此后,电影工作者依照文明戏的“幕表”来制作影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最早的改编,很多早期的电影作品都与文明戏非常相似。

长片突破旧模式

中国首部故事影片《阎瑞生》打破了文明戏的旧套路,这部影片根据文明戏剧本改编,讲述的是1920年上海发生的谋财杀人事件。此外,《红粉骷髅》也问世了,电影工作者开始重视与电影情节更契合的小说。这些作品表明电影创作有了新的探索,不再拘泥于文明戏的单一形式。

创作粗糙待提升

初期的中国电影作品,创作与改编都比较粗略,要达到艺术水准,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当时影片多借鉴当时流行的、以供观赏的舞台剧,电影本身缺少清晰的艺术追求,电影工作者对文学素材的运用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掘文学的丰富内涵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因此电影的表现力与思想深度都比较欠缺。

教化功能受关注

电影具有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这个观点早已被电影创作者所关注,开拓者郑正秋在 1913 年发表的《我所希望于观众者》一文里明确表示“我的戏剧创作,绝大部分是为了社会教化”。从电影诞生初期开始,这门艺术就肩负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影像作品传播正面思想,进而对观众的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鸳鸯蝴蝶派改编

这种电影在故事编排上借鉴了古典小说的优点,着重描绘角色的人生起落和情感纠葛。这种改编的风潮持续了很长时间,即使在左翼电影运动开展之后也没有减弱。它凭借动人的情感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那个时期电影界的主流形式。

改编问题待解决

影视作品改编文学时常遇到挑战,比如该选择哪些内容,怎样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和声音,既要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要让更多人喜欢。电影行业进步和文学改编工作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这是影视业持续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关系到电影能否充分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

你更喜爱电影将文学作品演绎成何种样式呢?欢迎对这篇文章表示认同,并且转发给他人,让我们有机会探讨各自的见解。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