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印度古典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结合的探索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印度古典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结合的探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将印度古典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相结合

钱锺书先生早在八十年份初期就建立起涵盖广泛规律的审美理论框架,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黄宝生先生在这个学科领域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认识一下。

钱氏典范之作

20世纪80年代,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作品极具影响力。他深入探究中西文学的内涵及其语言文化构成,聚焦于连接中西文艺现象的理论议题,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审美框架,为比较诗学领域确立了标杆,其作用广泛且持久。

钱先生的治学路径与众不同,他潜心探究中国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借助对具体文本的严谨考辨和深入解读,充分显现出扎实的学术素养,他同等看待中西文学,进行细致的对照研究,使我们得以洞察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黄氏开拓新途

黄先生借鉴钱先生的思路,把这种做法运用到比较文学和比较文论领域,翻译并出版了众多梵语诗学经典,将印度古典诗学同西方现代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对照分析,开辟了不同文明间比较诗学研究的崭新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先生在研究期间非常勤奋,收集了许多文献资料,仔细探究了各种文化背景下诗歌的深层意义。他的工作突破了过去的束缚,促使不同文化的诗歌理论相互激荡、沟通,给学术探索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理论。

作品数量对比

根据作品数量对比,梵语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古代文论文献浩繁,体裁多样,包括学术专著、诗话、词话等,均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文学理论遗产。而梵语诗学方面的作品则较为稀少。

然而,梵语诗学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却具备独特的吸引力与重要性。每一部梵语诗学经典都凝聚了印度古代先民的思想精华,以及对文学艺术精妙的认知,值得我们认真探寻和仔细研究。

黄氏研究结晶

二零二一年,黄先生刊行了《梵汉诗学比较》一书,这是他长期钻研的成果。该书既可助人通览中印诗学演进历程,又提出了诸多核心论点和精辟看法,贯通东西、连接中印,对比较诗学领域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

黄先生在著作里,运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印诗学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他对于诗学发展历程的整理,给我们后续的研究带来了明确的思路,那些重要的论点和看法,更是引导我们持续地探究诗学的根本和内涵。

比较研究意义

把梵语诗学放到世界文学理论的整体格局里,同西方现代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对照分析,收获很大。这样做,给文学理论的研究增添了新角度,使我们能在对比中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文艺学上的根本问题,也能帮助我们扩大研究的范围。

借助这种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各个文化背景中文学理论的特殊之处,同时也能发现它们彼此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扩充文学理论的认知体系,促进自身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增强在国际学术对话中的影响力。

中印诗学异同

印度古代的戏剧理论很早就产生了,它的演进始终围绕诗歌创作展开。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手法丰富,既有系统的学术著作,也有零散的诗歌评论,这些批评本身也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中印两国在语言文字、文化传承、宗教历史以及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两者上述区别的根本原因。

探究这些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有助于我们透彻认识中印文化的特质。印度文化侧重于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体现,因此诗歌理论多与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相关联;而中国文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审美意义,因此文学批评的形式丰富且富有文学色彩。这些认识对于我们创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体系很有益处。

这种跨文化文学研究对于未来创作有何助益?这种研究能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多支持这篇文章,大家一起来讨论交流。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