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24北京师范大学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全解析

24北京师范大学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考研真题全解析

24北京师范大学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童话逻辑3.校勘四法4.平行研究5

语言学习与文学研究领域包含众多重要观念,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专业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与讨论。

语言与思维关系

语言与思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思考是大脑对周遭世界的反映,而语言则是我们用来表达思考的工具。以小孩子学习说话为例,他们通过运用词汇来传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思维就通过语言得到了呈现。同时,语言也会受到思考的影响,不同的思考方式会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汉语在表达方向时与英语的顺序有所区别,这种不同实际上源于各自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清代短篇文言小说发展

清代在文言短篇小说方面成绩斐然,其早期杰作《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注数十年心血的结晶,书中通过讲述神鬼故事,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情节曲折多变,极具吸引力。到了后期,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亦颇受欢迎,记录了作者亲历的种种见闻,风格朴素,篇幅适中,与《聊斋志异》的风格大相径庭。

“气盛言宜”说

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这一理念。所谓“气盛”,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层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语言表达会显得流畅自然。以韩愈本人的文章为例,文中充满了正气,言辞之间气势恢宏。优秀的思想和精神,使得语言能够恰如其分地传达观点,就像充足的燃料让火焰更加旺盛。

同义词使用条例

这句话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有用。比如,“疾”和“病”这两个字,在“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句话中,“疾”是指轻微的病症;而在“病入膏肓”中,“病”则指的是严重的疾病,这正是所说的“对文则异”。然而,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提到“他生病了”,我们通常会用“疾”和“病”这两个词,它们可以互换使用,这恰恰反映了汉语中“散文则通”的用法。

民间文学集体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集体性鲜明。在创作上,它汇集了众人的智慧。以民间传说为例,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润色。在传播环节,集体作用尤为突出。一个村庄的民间故事,通常是由村民们共同讲述和继承。而且,集体还会对民间文学进行挑选,使得优秀的作品得以流传,而质量较差的则被淘汰。

作品形象探析

以余华的《活着》与鲁迅的《阿Q正传》为对比,徐福贵和阿Q在面临困境、努力生存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在面对亲人离世这一考验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徐福贵即便遭遇重重打击,依旧坚韧不拔;而阿Q则通过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徐福贵生活的那个年代动荡不安,而阿Q所遭遇的社会氛围则显得更加沉重压抑。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各位是否发现某些章节特别难以理解?何不在评论区留言、点赞或分享这篇文章?

比较文学考研真题_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名词解释_北京师范大学808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考研真题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