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译界泰斗谢天振逝世,曾获多项殊荣
沉痛悼念!译界泰斗谢天振逝世,曾获多项殊荣
谢天振与“译”术人生谢天振4月2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他是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中国翻译研究与翻译学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奠基者、倡导者之一
2019年教师节临近之际,我们曾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谢天振先生进行了采访。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采访未能如期公开。如今,先生已离开我们,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向他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与哀悼。
结缘俄语文学
倪波发现了一个成绩平平但对文学抱有极大热情的年轻人谢天振,于是便决定每周带他阅读屠格涅夫的经典原著。这次偶然的相遇让谢天振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当他接触到普希金的诗歌时,他感到翻译的版本显得有些单薄和无力。三十年后,谢天振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莫斯科大学,他那流利的俄语发音让众多教授都感到惊讶。
初涉比较文学
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谢天振无意中看到了一篇介绍美国教授讲座的文章。文中“比较文学家”这个称谓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向外国教师借来了国外研究比较文学的书籍,首次涉足这个学术领域。研究生毕业后,他决定留校任教,并加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跟随导师一起,该所的研究方向正是比较文学。
香港之行伏笔
香港之行,耗时十个多月,谢天振通过广泛阅读,对世界比较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对国际研究形势有了自己的见解。在陈思和、王晓明主持的“重写文学史”活动中,他撰写了文章,主张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面对他人的疑问,他撰写了《译介学》一书,从根本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关注翻译地位
谢天振觉得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着重指出,在中国文学的成长过程中,翻译文学理应拥有自己的位置,否则就会变成被人遗忘的孤儿。尽管他的观点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但他仍旧坚守学术研究的立场,对翻译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求为其正名。
反思对外传播
谢天振前往阿尔伯塔大学对加拿大的比较文学进行了调研。他注意到,尽管中国文学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但在国际传播上却遭遇了难题,多数作品虽已问世,却鲜少有人关注,这种传播效果显然未能达到预期。在他看来,要解决这一难题,译者需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并深入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坚守学术之路
近四十年间,谢天振与比较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息息相关,他把自己的前途与学术探究紧密结合,曾说过:“学术便是我的生命。”在这条学术征途上,他不断钻研,为比较文学和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作出了诸多贡献。
谢天振先生提出的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方法,大家怎么看?这种方法可行吗?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加入讨论。此外,恳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并把它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