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格式:加语气词‘也’及‘者’的用法解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格式:加语气词‘也’及‘者’的用法解析
分类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格式:主语 谓语 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式有着自己特定的规律与特性,与现代汉语相比,它们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差别之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信息,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语气词“也”助判断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并不依赖专门的判断词,而是通过在谓语之后附加语气词“也”来辅助表达判断。例如,“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这句话揭示了未能按时进贡是君主的责任;“南冥者,天池也”,这句话则说明了南冥即是天池。这种表达方式在先秦的文献中颇为常见,能够明确传达判断的含义。
“者”字复指省“也”
在句子中,有时可以在主语之后加入代词“者”来指代,同时可以省略“也”字。比如,“陈轸者,游说之士”,这样表述既简练又清晰地说明了陈轸的身份。这种用法在《左传·哀公八年》等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它使得句子表达更加生动,能够更好地强调关键信息。
主语省略“也”必在
在判断句中,主语有时会省略或者由上文暗示,这种情况下,“也”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明日,子路行,以告”,虽然并未明确指出告知的对象,但“也”字的使用使得整个情境表达得完整;“酣战之际,司马子反口渴想喝水,竖谷阳拿酒杯递给他”,这里的“也”同样确保了句子意思的周全。
“是”非判断乃指代
在先秦时期,“是”字通常用作指示代词,其功能和“此”字相似。比如,“公曰:‘这是我的珍宝’”,这里的“这”就是指代某个具体的事物;“曰:‘这是什么’”中的“这”也是起到指示的作用,并不是作为判断词使用。这种用法在《左传》、《论语》、《荀子》等众多古代文献中均有展现。
“为”非真判似“是”用
“‘为’这个字在古文中是动词,并非起到判断作用的词,它的功能跟现代汉语中的‘是’相似。比如在《左传》中提到‘晋为盟主,诸侯若相互侵犯,就要进行讨伐’;还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能称得上是夫子’。这里的‘为’虽然带有一定的判断色彩,但本质上还是动词。在先秦的文献中,这样的用法并不少见。”
副词语气强判断
在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里,谓语前可以加入“乃”或“即”等副词,亦或是“维”或“惟”等语气词,以此来增强判断、确认或否定的语气。比如,“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这里的“即”起到了强化确认的作用;“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维民之幸”,其中的“维”则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在先秦时期,使用“乃”和“即”的情况并不频繁,而到了后世,使用频率有所上升;而“维”和“惟”在先秦时期较为常见,但在后世则较为罕见。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时,大家是否遇到过一些特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对此,我们诚挚邀请您点赞、分享,并留下您的讨论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