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形式,你知道几种?主语 者 谓语 也等
古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形式,你知道几种?主语 者 谓语 也等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几种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 “也”。(“制,岩邑也。”)2、主语 “者”,谓语 “也”。(“兵者,凶器也。”)3、主语 “者”
古汉语中的判断句式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它与当下汉语直接使用“是”字来表述判断的方式存在差异。这种表达方式既充满魅力,却又往往让人感到难以把握。接下来,我将逐一为大家详细阐述古汉语判断句的多种多样形式。
“者”“也”搭配型
在古汉语里,判断句的典型表达方式之一就是这种结构,通常是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以形成停顿,而在谓语之后则使用“也”字来显示判断。以《史记》中的《廉蔺列传》为例,文中写道:“廉颇,赵国的一位杰出将领”,此句直接指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再如《史记》的《陈涉世家》所述:“陈胜,阳城之人”,同样明确地表明了陈胜是阳城出生的人。这种表达方式简洁而清晰,能够有效地传达判断信息。
单用“也”表示型
甲,这种做法同样是必须的;乙,这一点毫无疑义。正如《左传·庄公十年》所载,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勇敢;又比如《左传·隐公元年》所言,制城位于险要之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带有“也”的句子都代表判断,它们也可能仅仅是肯定的陈述。
单用“者”提顿型
甲即乙之谓。比如,《战国策·秦策》中提到:“虎乃猛兽之属。”此话意在说明老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也有记载:“土地,乃先祖之疆域。”这句话意在表达土地是祖先的领土。这种表达方式突出了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判断关系。
“者也”连用加强型
在文言文中,为了强化判断的确定性,常用“者也”这一结构。例如,《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篇提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篇中则有“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种用法在古文中颇为常见。
无语气词判断型
甲,在表述时,主语与谓语之间不加入任何语气词,采用“甲,乙”的句式结构。乙,有时会在句末加上“耳”字,以此来表达一种限制的语气,并带有轻蔑的意味。例如,《史记·鸿门宴》中提到的“此亡秦之续耳”,此处将对方的行为比喻为秦朝的延续。乙,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在特定的场合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出评价的意图。
副词加强肯定型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梁父的身份确为楚国将领项燕,这一点是明确无疑的。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乃”、“则”、“即”等副词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肯定的语气,而非用于作出判断。同样,“皆”、“诚”、“素”等副词也是这个道理。
否定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里,若要表达否定的判断,人们常用“非”字来否定谓语,这种用法一般被解释为“不是”。以《病梅馆记》为例,文中提到“我并非文人画士”,而在《左传·成公四年》中,也有“尽管楚国很大,但它并非我们的同族”的记载。同样,《庄子·秋水》篇章中,也记载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名言,此类例子充分展示了古汉语在表达否定判断时的独特方法。
此外,在古汉语的使用过程中,“为”字常被用作构成类似判断句的表达,比如在《五人墓碑记》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所以现在的墓穴里全部都是五个人”这样的例子;而在《史记·鸿门宴》里,也有“现在别人就像是刀和砧板,而我却是鱼肉”的表述。然而实际上,“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并不专指用于表达判断;在先秦时期的古汉语里,并没有出现专门用来表示判断的词汇。
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大家或许会遇到一些结构复杂、变化多端的句子,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如果您对这些句子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咨询。此外,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