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众人参与的口头创作,建构社会记忆的标杆?
民间文学:众人参与的口头创作,建构社会记忆的标杆?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等四大特征,其中口头性是最核心的特征。跟作家的书面创作、书本传播相比,口头创作和传播是众人共同参与的过程
民间文学在社会记忆的塑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独特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征与本质
民间文学源自于大众的口头创作与流传,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口头传播、集体创作、世代传承以及持续变化。在这些特点中,口头传播显得格外重要。它宛如一座不断更新的宝藏,在表演过程中不断吸收新思想,构建了一个开放且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系。自古以来,无论是在辽阔的田野间、宁静的村落中,还是在温馨的庭院里,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始终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元素。
记忆研究的发展
20世纪末,记忆研究实现了新的突破;学者们不再仅仅关注集体记忆对个人记忆的作用,转而深入探讨社会记忆的运作原理。阿斯曼提出,民族认同受制于文化记忆及其组织方式,民族消亡往往伴随着集体与文化层面的遗忘。以印加帝国为例,其消亡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意味着文化记忆的彻底丧失。
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
在文字问世之前,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口头叙述和仪式来传递信仰和价值观。在那些古老的部落中,年长者通过讲述故事和举办仪式,帮助年轻人领悟并延续部落的文化传承。但是,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化的传承逐渐转向了文本的传授和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在我国,儒家经典在千年的流传中,一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统一精神。
文化记忆对民族的意义
保持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对于保持民族生机至关重要。比如,关于龙的传说和崇拜,让我们拥有了“龙的传人”这样的身份认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古老的神话来构建社会记忆,这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和团结力量。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龙的图案常常出现,进一步加深了民族记忆的印象。
民间传说参与社会建构
民间传说在当今社会依旧扮演着塑造共同记忆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道婆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50年代,她被视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使者、民族团结的楷模;但到了90年代,她的形象又转变为一位科学家。这种现象反映出新传说在塑造新的集体记忆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在各地区的宣传活动中,黄道婆的传说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同时也深入地蕴含了更丰富的精神实质。
民间文学与社会记忆面貌
民间文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由此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知识网络,能够映射出我国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风情面貌。这既涵盖了古代的历史变迁,也囊括了现代社会的变革与建设成果。如今,民间文学所呈现的画面,正是当代中国社会记忆的生动反映。以东北的二人转为例,这些表演生动地刻画了该地区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民间文学在社会记忆的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集体记忆。你是否曾想过,在你周围有哪些民间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不妨在评论区分享这些故事,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