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世界文学概念的嬗变与思考

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世界文学概念的嬗变与思考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作者 张隆溪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目前,世界文学中的绝大部分还没有在全世界为人所知

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未被充分重视,它们往往默默无闻地存在于隐蔽的角落。在这些作品中,包括中国、阿拉伯等非西方国家以及欧洲小语种国家的文学,都亟需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重视。

“世界文学”概念起源

十九世纪初,德国作家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新理念,这一想法在欧洲学术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他接触到了一部中国作品,从而坚信诗歌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尽管德国人通常只关注本土文学,视野较为狭窄,但歌德却独具慧眼。他坚信“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并热情地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概念争议与再定义

该理念提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专家认为其定义模糊不清。若想将“世界文学”打造为重要的学术用语,就必须对其进行重新界定。有学者提出,“世界文学”指的是那些跨越文化藩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文学作品,不论是以原文还是翻译的形式,这一特性让它与比较文学形成了差异。

现存概念的局限

比较文学研究者虽然对多种语言有深刻理解,然而,要想掌握全球所有语言,特别是非欧洲语系的语言,实属不易。正因为如此,许多非西方国家,如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欧洲的小语种作品,常常被排除在“世界文学”的界定之外,导致这些卓越的文学作品难以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展现。

经典作品的标准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都对其表示了认可和喜爱,愿意阅读。只有那些能够触动不同时代人们心灵的作品,才真正称得上是经典。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的作品让挪威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其中部分作品却是在经过德语翻译之后,才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于小语种国家的作品来说,翻译成为了扩大影响力的关键途径。

反思与中国机遇

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世界文学”的内涵及其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西方,无人能通晓全球所有文学作品,而本国人民对本土文学最为熟悉。在现今的“世界文学”时代,中国文学遭遇了两大重要机遇:一方面,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为中国文学的推广创造了有利环境;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向全球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作品。

“世界文学”的理想模样

在现有的“世界文学”框架内,许多作品还未得到普遍认可。我们不仅要推广我国的文学作品,还应当让全球各地的非西方文学作品受到足够的重视。“世界文学”的概念不应仅限于某一特定定义,它应该是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集合。唯有当它涵盖了全球各国的文学精华,才能被誉为一项真正的宏伟事业。

你觉得我国有哪些著作堪称世界瑰宝?可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和分享!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