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汉语中他和它的起源:从诗经到左传的演变?

汉语中他和它的起源:从诗经到左传的演变?

今天,作为汉语第三人称使用的“他”和“它”字,其实出现很早。

古代汉语中_汉语人称代词“他”和“它”的起源_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发展

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其独一无二的标志,但在中古时期,那些包含“他”、“蛇”等字眼的名字却让人困惑不解。这些名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们不妨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他字人名现象

中古时期的碑文中,人名中频繁出现“他”字,例如北齐时期的张他儿和张他民,北周时期的鲁他女,以及隋代的诸葛他得。然而,在北齐河清二年《阿鹿交村七十人等造石室像记》中,出现了“卫他贵”的名字,这与传统的贱名说法相悖。此外,碑文中“他”字常被写作“也”,如北魏的严也女、张也仁以及小名阿也等,这些现象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贱名解释困境

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发展_汉语人称代词“他”和“它”的起源_古代汉语中

有人觉得贱名是近现代才有的新事物,但他们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含有“他”字的人名却难以给出合理解释。比如,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名字,这说明含有“他”字的人名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并非仅仅可以用贱名来简单概括。因此,其背后的命名机制确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代汉语中_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发展_汉语人称代词“他”和“它”的起源

神事名模式

实际上,中古时期含有“他”字的复名符合神事名的特征,这类名字是用来祈求神灵庇护的。众多古老的仪式和文化传统显示,人们习惯于通过特定的名字来祈求神的保佑,而含有“他”字的名字或许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在当时,这类名字具有显著的宗教和社会价值。

蛇字人名考证

从汉代至隋代的碑文里,蛇字被写作“虵”,而“也”字则用来代替声符“它”。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武周时期出现了“奴虵奴”的称呼,这与文献中的“他奴”相呼应,为人名“蛇奴”提供了实例。这一现象符合十二生肖神事名的命名模式,从而表明蛇在用作人名时,背后存在着一种特定的文化规律。

他字生年记录

关于含有“他”字的人名的生年信息,我们很少能够找到。以“丑名”为例,南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中就记载了名叫杨獬的进士,他的生年和名字都有详细记录,小名叫做丑丑。然而,对于含有“他”字的人名,这方面的资料却非常稀缺,这无疑给研究他们的命名背景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生肖名替代字

在中古生肖人名中,蛇并非只有“他/也”这一个替代字。在敦煌和吐鲁番的文书中,我们发现斛斯巳奴等人名中使用了地支“巳”来指代蛇。而在造像记中,王愍虫等人的名字中的“虫”字,实际上应该是“虺”字的古体,用以表示蛇。这些名字多见于华北地区的下层平民,由于缺少墓志等相关资料,他们的命名缘由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你思考过吗,那些中古时期名字中带有特殊字样的人物,他们名字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我们尚未揭示的文化深意?若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点个赞,或者将它分享出去。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