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乐黛云逝世享年94岁,回顾其学术成就与生平经历
著名学者乐黛云逝世享年94岁,回顾其学术成就与生平经历
1969年,乐黛云、汤一介与女儿汤丹、儿子汤双合影 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奠基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于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乐黛云教授的逝世消息传来,宛如一颗石子投入了文学学术的平静湖面,顿时掀起了无数人的哀思。她在比较文学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无疑会被学术界和后世长久地铭记。
早年求学经历
1931年1月,乐黛云在贵州贵阳出生。到了1941年,她刚好十岁,家中不幸发生了变故。她的父亲因与进步学生关系紧密,遭到了解雇。随后,在北大老同学的帮助下,他被贵州大学聘请为英文系的讲师。因此,全家迁移到了花溪。与此同时,乐黛云的母亲也在她就读的贵阳女中担任了教师职位。初中毕业后,她成功进入了国立第十四中学。在课余时间,她偏爱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并且热衷于撰写散文,这些爱好在国文课上常常得到老师的肯定。
1948年,乐黛云踏入了北大的校园,开启了她的学习生涯,选择了中文系;到了1952年,她选择留在北大,继续投身于教学工作。在北大那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她不仅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得以接触到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初登教学讲台
留校任教后,乐黛云老师走上了讲台,开始向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们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这个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对国内的文学教学体系以及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有了更深的理解。
7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外国学生。到了1976年,乐黛云老师接手了给留学生讲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职责。为了提升课程品质,她舍弃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改用剖析茅盾与巴金的作品来唤起留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钟情比较文学
在授课期间,乐黛云对比较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阅读了众多相关书籍,并将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购买比较文学资料。她深刻领悟到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于是下定决心,要把余生奉献给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这种坚定的信念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学术研究,不断深入挖掘文学各分支间的联系与冲突,力求为比较文学研究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即便面临资源匮乏的挑战,她依然对比较文学充满热情与执着,始终未曾松懈。
回国持续钻研
1984年,乐黛云回到了祖国,全身心投入到了比较文学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她精心组织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比较文学讲习班,吸引了超过200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教师后来在我国比较文学界脱颖而出,成为了该领域的杰出代表,被尊称为“黄埔一期”。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乐黛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贡献。
乐黛云在授课与辅导过程中,向青年教师传授了丰富的知识和研究技巧,点燃了他们对比较文学的热情与兴趣。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中坚力量。她教学态度严谨,对学生负责,使得同学们受益良多。
著作与学科贡献
1987年,乐黛云的著作《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成功问世。季羡林先生亲自执笔为其撰写了序言,并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这部作品凝聚了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在理论层面提供了支持,还展示了众多生动的实践案例。
在她的引领下,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专著数量在短短数年间大幅提升,现已达到数百部。这一变化有效地推动了学科的建设与进步。这些著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科的研究领域,还构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同时,这也使得比较文学在中国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更高的关注。
终身事业感言
2022年,乐黛云已迈入九十岁。彼时,她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她庆幸自己当年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书育人,选择了文学研究,这三项选择构成了她人生的全部追求。对于自己的抉择,她感到无比自豪,且始终如一。即便在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之际,她亦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懊悔。
她觉得学科的发展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个人的一时得失,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她崇高的学术品质和无私的奉献态度。在学术界,她既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也是年轻学者的导师,然而她却非常谦逊地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打鼓敲锣,清理现场”的配角。这种谦逊态度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喜爱。
亲爱的读者们,请问您认为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哪些显著的成就?若您对文章中阐述的观点表示赞同,不妨给予点赞以示支持,亦或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