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相关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相关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意义.docx,《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八不主义” 答:又叫“八事”

“纯诗”概念的提出

1926年穆木天最先提出“纯诗”概念。该概念清晰划分了诗与散文领域。它将纯粹表现世界归给诗。把人间生活交给散文。它体现了对诗歌纯粹性的追求。强调诗歌要与散文区分开。显示出诗歌的贵族化倾向

它要求诗歌回归自我内心。它要求诗歌回归艺术世界。这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理念。它对当时诗歌创作方向有一定影响。它在现代诗歌发展历程里有独特意义。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

刘呐鸥是最早尝试新感觉派小说的人,其创作因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而开启。后来穆时英和施蛰存让新感觉派小说走向成熟。他们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借此凸显对现实生活的感觉与印象。这种新的创作手法和理念,给当时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冲击

施蛰存主办了《现代》杂志。该杂志推行现代主义。这让新感觉派在当时传播得更广。为现代文学发展增添光彩。还推动了文学创作多元化。

张天翼讽刺小说特点

张天翼在抗战前创作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关注社会底层的“灰色”人物。他针对这些人物庸俗、愚昧、可怜的特性进行讽刺。比如《包氏父子》这部作品。它出色地展现了这类人物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通过生动描绘。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艰难处境以及人性的弱点。

他的讽刺不是尖锐批判。而是带有一定无奈。还带有一定悲悯。它能让读者看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形。能促使人们对社会现象展开深刻反思。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痕迹。

老舍与市民社会书写

老舍作品大多以北京市民社会为背景。他塑造出多样市民形象。全面描绘市民生活面貌。让读者能看到旧时代北京市民生活百态。他笔下市民有坚韧意志。同时也有自身弱点。

老舍展现出市民生活的坚韧。他深刻批判市民的弱点。由此他成为市民社会杰出的表现者。也是杰出的批判者。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变革下市民的生活变迁。还反映社会变革下市民的精神状态

“湘西世界”的呈现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在小说和散文中描绘的“湘西”样子。它涵盖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等方面。因为沈从文描写得好,“湘西世界”有了广泛影响力。他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

沈从文塑造出“湘西世界”。它很宁静。它很淳朴。它很原始。它和当时的都市文明形成鲜明反差。它为读者开启一扇了解湘西文化的窗。它给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一抹独特地域色彩

新写实小说的特色

新写实小说是在近几年小说创作处于低谷之际出现的。它是一种新文学倾向。它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存在差异。它和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也不相同。池莉、方方是它的代表。它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学风格

方方的创作与池莉相比,批判力度更大。情节更加充实且曲折。比如她九十年代的作品,像《一波三折》《桃花灿烂》《埋伏》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是普通人。但事件超出了日常生活。是用影响人生的大事件来叙事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