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学手册臧克和等著:汇集多方观点,反映前沿成果并主导构建知识术语体系
中国文字学手册臧克和等著:汇集多方观点,反映前沿成果并主导构建知识术语体系
手册共六章,每章对应文字学中一个分支学科的核心问题,分别介绍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理论、历史中的汉字、汉字的应用、中国的民族文字以及汉字文化圈的汉字传播与使用等
文字数量统计
中国文字种类繁多,让人感到十分惊奇。据傅懋勣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记载,我国文字大约有57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国家已经使用的民族文字有24种。但这个数字并非极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字被发掘出来。
聂鸿音对傅懋勣的统计进行了补充说明,他提到有四种民族文字未被包括在内,比如汉字女书和方块布依字等,这些在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若将这四种文字加入,我国的民族文字种类将接近百种,这充分展现了文字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字的要素
文字由三种基本元素构成,分别是“代表项”、“对象”和“解释项”。其中,“对象”指的是文字的形状与语言中的“音义”或“音”相吻合。以“人”字为例,其形状即代表“人”这一概念及其发音。
“解释项”指的是记录语言中“音义”或“音”的文字形态。比如象形文字,它用图形来展示事物,直观地反映了事物的音义。这些文字的构成要素形成了它们独有的特性,同时也为文字的分类打下了基础。
符号体态分类
从符号形态来看,我国文字主要分为三类: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和记号文字。图画文字源自于最初的图画,许多还停留在半图半字的状态。举例来说,在岩画中,某些简单的图案既是图画,也可能蕴含着文字的意义。
符号化的记号文字无法仅凭外形来辨识其意义。这样的文字可以全面记录语言,跨越时空,保留在异地。每个字符都对应着词汇或语素。比如日语中的假名,虽然无法从外形推测其含义,却能够精确地记录语言。
功能角度分类
从功能上看,文字大致分为三类:形意文字、形音文字和意音文字。形意文字主要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来构成,同时也会借助义借等辅助手段。举例来说,汉字里的“日”和“月”就是用象形法创造的,而“上”和“下”则是通过指事法来表示的。
在采用意音文字的文字体系中,存在一些字符,它们与读音或意义直接相关,并且组合方式丰富多样。汉字便是这类意音文字的典型代表,其中形声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它们既传达意义又表达声音。汉字体系中融合了多种造字方法,这进一步提升了汉字在表达意义上的精确度。
文字起源分类
汉字和纳西东巴文等属于自源文字,这类文字是独立产生的。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智慧。以纳西东巴文为例,它通过简单的图形来记录生活,保存了古老的信息。
拼盘文字中,单字多源自本民族创造,也有一些是借鉴自其他文字。这种文字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拓宽了文字发展的道路。不同来源的文字并存,展现了各民族间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字系借源文字
汉字系的借源文字可以划分为两个种类。第一种主要是借鉴汉字的形状,比如方块壮文,它在壮族文化的演进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便于记载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第二种则是主要借鉴汉字的构字原理,例如西夏文。
西夏文模仿汉字的构造和书写方式而形成,尽管现在不再使用,但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为研究民族间的联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两种源自汉字的文字,展现了汉字文化在周边民族中的流传情况。
你对我国哪种文字的来历最为好奇?欢迎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同时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