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资暇集与因话录版本考:唐宋笔记的流传与作者李匡乂生平探析

资暇集与因话录版本考:唐宋笔记的流传与作者李匡乂生平探析

李匡乂,亦称李匡文,乃晚唐时期人士,别字济翁。其大约诞生于唐宪宗元和之初,乃宰相李夷简之子。起初,他担任洛阳主簿并兼任图谱官,正式踏入职场。尽管官职并不显赫,但他已步入仕途,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资暇录》之外,还有《唐皇室维城录》等十二部作品。《资暇录》上卷中,对许多俗说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李匡乂生平

李匡乂,亦称李匡文,乃晚唐时期人士,别字济翁。其大约诞生于唐宪宗元和之初(公元806年),乃宰相李夷简之子。起初,他担任洛阳主簿并兼任图谱官,正式踏入职场。尽管官职并不显赫,但他已步入仕途,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李匡乂著述丰富

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资暇录》之外,还有《唐皇室维城录》等十二部作品。在唐代那样文化尚不繁荣的时期,他能够创作出如此多的著作,实属难得。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也为后世研究唐朝提供了宝贵资料。

《资暇录》内容特色

《资暇录》上卷中,对许多俗说的错误进行了纠正。例如,“李”字除了特定的含义外,没有其他意义,《左传》中“行李之往来”的“李”字使用错误;书中还提到“挽歌”起源于春秋时期,“押衙”应写作“押牙”。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旧有的俗说,有助于纠正人们对众多事物的误解。

《资暇录》创新贡献

当时社会普遍信奉旧风俗,但《资暇录》却敢于提出疑问。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点,展现了创新精神,为文化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唐新语》基本介绍

《大唐新语》又名多,属唐代历史杂谈笔记,作者为刘肃。书中收录了唐代众多人物的言行事迹,内容涵盖从唐朝初期至代宗大历年间,其中不少资料来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籍。它宛如一座资料宝库,储藏了众多宝贵的历史细节。

《大唐新语》价值意义

这份文献收录了《唐书》中未提及的奏疏、弹劾文书等片段,同时记录了诗文资料。其中,“文章”类目下保存了众多诗歌及其相关故事和评论。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诗歌具有极大意义,后世在编写或研究唐诗时,常常会借鉴这些资料。

《大唐新语》版本与分卷

潘玄度在明嘉靖年间刻印了此书,还有明人抄写的残卷和刻本,并且对书名进行了更改。目前市面上有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的版本,以及许德楠和李鼎霞校对的中华书局1984年版。这本书按照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来划分章节,各章节内容各异,结构分明。

《大唐新语》的不足

其价值虽高,却存在不实之处。比如在卷一记载刘禹锡被任命为播州刺史的内容,其中细节与实际历史有所偏差,被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提出质疑。这种情况在古书中并不罕见,因为书籍在流传与记录过程中,误差在所难免。

《教坊记》创作情况

《教坊记》这部作品是在作者担任左金吾仓曹参军期间,由教坊的下属官员们口述教坊的往事编纂而成的,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宋代学者晃公武曾评价,开元年间的教坊非常繁荣,但钦所记录的内容多显粗俗。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记载也反映了当时教坊的真实情况。

《教坊记》独特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清代评价此书时,认为其在劝诫方面有优点,同时提到书中收录的曲调名称对词人研究大有裨益。这些资料对于探究唐代音乐及教坊文化至关重要,构成了唐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棨与《北里志》

孙棨自称无为,其生平年代未明,大约在唐昭宗龙纪中和年间(约889年)活动。他的著作《北里志》中,有“东回三曲”这一篇章,详细记载了妓女的种种情况,这些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些记载揭示了当时特定社会群体和社会风貌。

这些著述的综合影响

李匡乂的著作,《资暇录》、《大唐新语》、《教坊记》以及孙棨的作品,多角度展现了唐代在学术、历史、文艺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风貌。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唐代,构成了唐代文化遗产的关键部分。

大家对唐代的这些著作,哪个认为最有价值?不妨留言谈谈你的观点,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