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之路:从兴趣到研究的转变历程
回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之路:从兴趣到研究的转变历程
四年前,我步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生行列,那段时光仿佛波涛汹涌,历历在目。这个专业给我留下了独到而深刻的体验,现在,我将逐一为大家讲述。最后,我如愿以偿,开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习之旅。几年前,我觉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好似一艘沉船。我们不仅是自己文学的探索者和解读者,发掘其独到之处;同时,也是传播者和使者,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大家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有何见解?
四年前,我步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生行列,那段时光仿佛波涛汹涌,历历在目。这个专业给我留下了独到而深刻的体验,现在,我将逐一为大家讲述。
兴趣萌芽
从初中到高中,我对外国文学作品情有独钟,阅读范围很广。比如,《哈姆雷特》让我体会到人文主义的魅力,《巴黎圣母院》则让我感受到了美丑的激烈冲突。那个阶段,我纯粹是因为喜爱而阅读,这为我日后研究打下了基础。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文学的兴趣逐渐演变为研究的动力,即使有些作品难以理解,我也强迫自己深入挖掘,以此来拓宽我的文学视野。
考研抉择
大三那年,因为对国外文学的深厚兴趣以及个人的英语阅读水平,我坚定地选择了报考外国文学的研究生。备考期间,我天天在图书馆埋头苦读,钻研教材,认真做笔记,只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最后,我如愿以偿,开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习之旅。
体验之初
初涉专业课程,觉得内容既多彩多姿又深奥难懂。学习过程中,总能发现新奇之处,比如在各国文学作品中寻觅相同的主旨和表现技巧,就如同研究在各异文明中爱情主题的展现。然而,课程中包含众多理论和多元文化背景,要深入领会确有难度。
研究挑战
这个专业的开放性既有好处也有难题。研究全球作家作品时,资料获取较为方便,比如研究莎士比亚,中西方文献丰富。但若研究非全球、非英语国家的作家作品,则会遇到不少困难,资料非常少,解读时还需面对文化差异的障碍。
学科局限
几年前,我觉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好似一艘沉船。专业间的界限并不清晰,很容易受到其他学科的侵扰。各个学派都明显带有世俗的目标,为了追求成果而进行研究,这削弱了学术的纯粹性。然而,这却是我钟爱的专业,它给了我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好奇心。
使命之感
专业之妙在于寻求共识的同时包容差异。我们不仅是自己文学的探索者和解读者,发掘其独到之处;同时,也是传播者和使者,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尽管中国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要将我国文学和文化推向世界,我们肩负重任,需怀揣使命感,不断努力。
大家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有何见解?若你对文章内容有所共鸣,不妨点赞并推荐给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