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线上隆重举行,战国秦汉文字研究成焦点
2022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线上隆重举行,战国秦汉文字研究成焦点
李洪财老师对秦汉简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缀合方面有所发现,比如里耶秦简中的1424号和2243号,以及858号和1838号可以拼接在一起。在释读方面,他指出岳麓秦简中的1230号简文“望”字后面并没有“日”字,之前的释文错误地多加了“日”字。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秦汉简牍的整理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他的研究揭示了秦汉简牍的全貌,为深入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重现那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貌大有裨益。
李洪财老师的秦汉简牍缀合与释读研究
李洪财老师对秦汉简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缀合方面有所发现,比如里耶秦简中的1424号和2243号,以及858号和1838号可以拼接在一起。在释读方面,他指出岳麓秦简中的1230号简文“望”字后面并没有“日”字,之前的释文错误地多加了“日”字。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秦汉简牍的整理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揭示了秦汉简牍的全貌,为深入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重现那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貌大有裨益。
魏宜辉老师对汉简人名的新解读
魏宜辉老师专注于肩水金关的汉简研究,他提出,在汉简750中,人名“汙虏”应读作“获虏”。这种读音的调整,或许能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人名文化及历史背景有新的理解。
人物名字虽是小事,却有时能映射出那个时代的风气、民族间的联系。魏老师的研究,让人们对汉简中的人物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白军鹏老师对西北汉简讹误字的关注
白军鹏老师对西北汉简里的错别字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特别留意了那些无法辨认的字。他发现,这些简牍和帛书上的错误字对校正流传下来的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这种研究方法,从错误中挖掘准确信息,颇具特色。
常常,这些错别字揭示了书写者那时的书写习性、文化程度和时代背景。探究这些错别字,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整理和阐释汉简及其他流传下来的文献,从而深化对历史书籍的认识。
《仓颉篇》校读成果与新发现
这份报告依据新发现的汉代木简《仓颉篇》,对《苍颉篇》的汉简文字进行了重新解读,对比了汉简与旧简的不同之处,并依据汉简对旧简的文字进行了修正。这样的工作对研究古代字书具有重要意义,是一次关键的进展。
《仓颉篇》是古代文化教育中的关键著作,阅读它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字书的原貌,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古代的教育方法和汉字的发展历程。
王强老师对马王堆遣策文字的探讨
王强老师专注于对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的遣策进行研究,特别关注那些过去被归类为从耳从古的字。他提出,这些字的右侧部分应该单独考虑。这一看法对传统的隶定结果提出了质疑。
马王堆的遣策中记载了众多随葬物品,对这些文字进行精确解读后,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把握那个时代的丧葬习俗、社会状况以及手工业的进步。
自由讨论环节的深入交流
在自由讨论时段,白军鹏老师向李洪财老师求教了肩水金关汉简中的未解字。李老师指出,该字与“束”字有关联,并探讨了它与西汉不同时期的字形演变。他还提到,汉碑的内容可以作为补充。这次交流引发了学术观点的激烈碰撞。
侯乃峰老师为刘秋瑞老师的《新出韩国陶文考释》一书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商艳涛老师和张振谦老师针对齐国月名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也加深了我们对先秦文化的认识。
您觉得怎样?您认为哪项科研成就最为重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