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吉常宏教授逝世,享年96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缅怀其卓越贡献
著名语言学家吉常宏教授逝世,享年96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缅怀其卓越贡献
1951年9月,吉常宏踏入清华的校门。次年夏天,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他转投北大中文系。在北大,他有机会听任继愈、冯钟芸、吴组缃等学术大家的授课。那时,高等学府的格局有了变动,吉常宏在北大开启了新的学习旅程。吉常宏在学术探索上始终坚定,即便求学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也没有动摇。吉常宏后来加入了古代汉语教研组,成为王力先生之外唯一的专职教师。吉常宏在学术领域独具慧眼,引领着学术潮流。
求学转折
1951年9月,吉常宏踏入清华的校门。次年夏天,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他转投北大中文系。在北大,他有机会听任继愈、冯钟芸、吴组缃等学术大家的授课。那时,高等学府的格局有了变动,吉常宏在北大开启了新的学习旅程。
吉常宏在学术探索上始终坚定,即便求学环境发生了改变,他也没有动摇。在众多学术泰斗的精心指导下,他像渴望甘露一样吸收知识,这为他将来在汉语研究上打下了稳固的学术根基。大师们的学术风范和深厚的学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学术发展的方向。
教学起步
吉常宏后来加入了古代汉语教研组,成为王力先生之外唯一的专职教师。他主要讲授《语法修辞》和《古代汉语》等课程。在为北大历史系授课时,北大副校长魏建功先生曾临时旁听,并对他的教学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那个时期,吉常宏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赢得了前辈们的认可。魏建功先生的赞誉,无疑为他带来了极大的激励,也让他对古代汉语教学事业更加坚定了信念。
成绩推广
1962年12月12日,何九盈先生在《北京大学校刊》撰文,文章名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讲深讲透——吉常宏讲授“古代汉语”课质量不断提高》。文中对吉常宏的教学成效进行了推广。同日,校长陆平教授安排青年教师开展讨论,并对吉常宏的教学表现给予了关注。
校刊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了吉常宏的教学成就,陆平教授的看重更是让他在北京大学的教学界名声大噪。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对北大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材编写
1960年,王力先生开始编写《古代汉语》教程,并让吉常宏协助进行全面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要充实“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等部分。从1980年教材修订开始,他独自完成了十四个单元的“常用词”编写工作。到了1988年,这本教材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吉常宏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凭借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教材的优化做出了显著贡献。教材获得的荣誉,是对他多年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
词典编纂
1984年春天,吉常宏被派往上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他着手参与了一、二卷的审稿任务。随后,从第三卷起,他担任了分卷主编。他的工作为后续各卷的定稿提供了榜样。他特别重视实事求是等编纂原则。
吉常宏在参与这部词典编纂的宏大工程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学术天赋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坚持的编纂原则,使得词典蕴含了严谨和科学的灵魂,因此,《汉语大词典》在学术领域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研究引领
吉常宏是早期投身汉语史研究的学者之一,特别关注汉语口语词汇。自1986年起,他开始指导“中古汉语词汇”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促进了国内外对汉语俗语的研究。他所著的书籍荣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其中《古人名字解诂》一书更获得王力先生的赞誉,并由其亲自作序。
吉常宏在学术领域独具慧眼,引领着学术潮流。他对汉语口语和俗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也为汉语史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古人名字解诂》一书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大家认为他在这些领域哪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欢迎积极留言讨论,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