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

传承古今的汉字:从甲骨文‘象’与‘为’看甲骨文字形体结构、本义及流变

传承古今的汉字:从甲骨文‘象’与‘为’看甲骨文字形体结构、本义及流变

汉字,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魅力跨越时空与地域,历经千年而不衰。自古以来,汉字始终传承不息。它贯穿于历史的长河,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汉字如同文化的桥梁,使我们得以与古人沟通,聆听千年前流传的故事。甲骨文,殷商时期的文字,更是汉字起源的关键,为我们揭开汉字奥秘的序幕。研究甲骨文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汉字的原始含义。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甲骨文以物象为字的特点,直接以实物形状为依据来构造文字。

汉字传承的非凡意义

汉字,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魅力跨越时空与地域,历经千年而不衰。自古以来,汉字始终传承不息。它贯穿于历史的长河,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汉字如同文化的桥梁,使我们得以与古人沟通,聆听千年前流传的故事。甲骨文,殷商时期的文字,更是汉字起源的关键,为我们揭开汉字奥秘的序幕。

研究甲骨文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汉字的原始含义。通过剖析甲骨文的形状构造,我们能够洞察古人在创造文字时的思维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追溯汉字的起源,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体会到古人的卓越智慧。

象形之“象”

在殷商时代,河南安阳地区气候宜人,湿润温暖,湖泊星罗棋布,植被繁茂,为大象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当地大象数量众多,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因此,为了描绘这一物种,人们将大象的形态描绘成图画,从而创造了“象”字。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甲骨文以物象为字的特点,直接以实物形状为依据来构造文字。

“象”字透露出古代的生态环境信息。现今,大象在中国多数地方已很少见,然而在殷商时代,它们在安阳地区繁衍生息。“象”字如同开启一扇门,帮助我们揭开了一段久远的生态历史,让我们得以想象出那时这片土地上的繁荣景象。

会意之“为”

甲骨文里的“为”字,是由“又”和象形组合而成。这个“又”看起来像人的手。整个字似乎在描绘一个人用双手牵引大象劳作的场景。在当时的安阳地区,大象并不罕见,人们常用大象帮忙干活。这样的画面被文字记录下来,用来表示“做”或“干”的含义。

繁体字时代,“为”字虽变,上部仍似手,下部仍似象。简体“为”字则源自草书,楷化后与原形相去甚远。尽管字形演变,其动作行为之意却代代相传,揭示了汉字发展中本义与字形间的微妙联系。

分工之“男”

“男”字在甲骨文中由“田”和“力”两部分构成。“力”字形状类似古代一种农具,整个字形象地描绘了男子手持农具在田间的劳作画面。在古代社会,男性主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体力劳动,这一点在“男”字的构成上也有所体现。

汉字“男”字透露出,汉字中蕴含着社会分工的深刻印记。这并非仅是字形的简单构成,还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状况以及男女间的劳动分工。尽管现今社会分工已发生显著变迁,但“男”字依旧承载着与劳动紧密相连的原始含义,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

语义转变之“庶”

“庶”字如今多用来指代众多,然而其原始含义并非如此。在甲骨文里,“庶”字由石和火两部分组成,实际上就是“煮”字的原始形态。古人在烹饪食物时,有一种独特的方式,那就是将滚烫的石头放入装食物的容器中,借助石头的热度来烹饪食物。此外,他们还会将食物放在热石上烤熟。

随着时间的流逝,“庶”字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它不再仅仅指代煮的动作,而是演变成了表示众多的意思。这种语义上的演变揭示了语言的进步和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字可以拥有不同的解释,汉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丰富起来,它适应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交流的需求。

形象之“斗”与“折”

殷商时期,男子们长发飘逸,交战时往往抓住对方的发髻。甲骨文中的“斗”字生动地刻画了双方相互扯住头发扭打的一幕。作战的士兵为了不被抓头发而陷入不利,会选择剃发。“斗”字的形状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和搏斗习惯。

甲骨文中的“折”字描绘了用类似斤的横刃斧头砍伐树木的情景,形象生动。然而,在篆文中,“折”字的结构变为由斤和两个屮组成,其原本的形象已不复存在。如今,“折”字由手和斤构成,虽然与古字形相去甚远,但依旧保留了用工具砍断物体的含义。这种字形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态的演变和意义的延续。

你还能否讲述一些汉字从甲骨文时代流传下来的趣味故事?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