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

中外阐释学对比:起源、发展规律及西方历史阐释转向与历史研究阐释属性剖析

中外阐释学对比:起源、发展规律及西方历史阐释转向与历史研究阐释属性剖析

韦伯曾指出,逻辑学的观念与中国哲学并无直接联系,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哲学领域并未显现。尽管如此,名辩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某些影响。在早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思考表达与思想之间的联系。这种特有的逻辑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论中有所体现,推动了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探究。

名辩逻辑与中国哲学

韦伯曾指出,逻辑学的观念与中国哲学并无直接联系,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在中国哲学领域并未显现。尽管如此,名辩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某些影响。正如“书无法完全表达言语,言语也无法完全传达心意”,这反映了文字和语言难以完全传达思想,这其中隐含着名辩逻辑对传统哲学解读的痕迹。在早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思考表达与思想之间的联系。

在一定角度上,尽管中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有所差异,但名辩逻辑为中国哲学在概念、判断、推理等领域奠定了基础。这种特有的逻辑思维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论中有所体现,推动了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探究。

中国阐释学发展困境

五四运动后,中国阐释学呈现了以史治经的特点,但遗憾的是,并未培育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阐释学。伽达默尔曾指出,对阐释学历史的探究是一项基础工作,这也表明中国阐释学亟需构建自己的独特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象”的阐释传统,这与古代阐释学的核心寓意诠释相吻合。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阐释学未能实现突破性发展。或许受限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又或许在与西方交流中未能找到恰当的融合创新路径,至今未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阐释学体系。

强制阐释的本质特征

强制阐释具有众多根本属性,涉及文本与时代背景的脱节、作品与作者意图的分歧等问题。这在历史学领域尤为明显。它违背客观主义原则,在解读文本时忽视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硬性为文本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在历史研究中,与一元单线史观、历史决定论等观念相悖。

研究史学的某些作品未能忠实于客观事实,倾向于独立解读。这种做法割裂了文本与历史、史学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导致研究成果可信度低,说服力不足,无法准确展现事物发展规律和历史真相。

史学领域强制阐释表现

史学研究中强制性的解释方式主要分为两类,首先,有人用诗歌创作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书籍,比如海登·怀特就提出,史学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叙述则带有艺术色彩。然而,他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叙述艺术与科学性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做法可能使得史学研究过分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了客观的历史事实。

这种做法将历史拆分成零散的部分,再将这些零散的部分当作整体来分析。如此一来,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被破坏,原本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也随之消失。这导致历史研究变得片面且局限,难以对历史有一个全面和精确的理解。

伽达默尔对史学阐释的启发

伽达默尔提到,阅读与历史事实的重建都蕴含着史学价值和史学家的思考。在探讨“再现”与“阅读”时,他特别强调了两者阐释的相似之处,这提示我们历史阐释并非全然自由的创作。历史阐释需在“再现”的基础上展现,在“事实”的基础上讲述“真实”,并且受到“事实”与“再现”的限制。

史学研究应尊重历史真相,恪守客观法则。不能随意想象或虚构,不应仅强调个人情感,而忽略历史的客观性,以确保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及可信度。

史学的本质及阐释原则

从根本来说,历史学要么不是艺术,要么是科学性包裹的艺术。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事实和再现的限制。历史学包含着“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视为自然历史进程”的解读原则。这一原则提示我们,应从宏观社会发展视角来研究历史,关注经济基础对历史变迁的作用。这对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和内在动力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

关于史学研究,如何实现客观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你有什么看法?若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所启发,不妨点个赞,或者将它分享出去!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