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苏辛豪放词派异同之比较,旋律基调与坎坷人生
原创:苏辛豪放词派异同之比较,旋律基调与坎坷人生
原创 龚贤 复旦大学出版社 苏东坡、辛弃疾词作均以不受声律束缚、题材广阔宏富、笔势纵放、气象恢宏而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著名的豪放词派。 但如果对苏
当处于中秋之夜,当人们抬头仰望明月,人们总会记起苏轼所说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然而很少有人清楚知晓,同样是在中秋时节写诗咏月,辛弃疾笔下却全都是白发欺人的悲叹之情 ,这两位身为宋代词坛巨匠的人物,尽管同被划分进豪放一派,可二者却于精神世界层面全然展现出不同、显著、完全不一样的景致。
豪放词派的共同特征
苏轼的词作突破了宋代词坛那柔靡风气,辛弃疾的词作也冲破了这种风气,他们都不再拘泥于男女情爱范畴,都不再为离愁别绪所困,而是把词题材拓展到历史地带,进而将这题材延伸至人生境地,甚至要把词拓展到社会等诸多广阔空间,在形式方面,他们不顾声律的约束,以诗为词,借此实现了词体的解放,从而能较自由地去表达丰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
有两位词人,其笔势极为纵放,那气象恢宏得很,先看苏轼有 “大江东去”,再瞧辛弃疾有“楚天千里清秋”,这些都是以雄浑笔触去描绘壮阔自然景象的,他们的词作语言堪称刚健,意境深远至极,在婉约词风盛行的宋代词坛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呢。
苏轼的旷达胸怀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的旷达展现得极其充分,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透彻地步,创作此词时,他遭受政治排挤,被排挤出朝廷前往密州任职,其内心充满无尽苦闷之情,然而他能在词中保持超然姿态,借助月亮阴晴变化领悟人生哲理,认识到悲欢离合是人生本就会出现的极为正常的状态。
这种旷达,源于苏轼这位有着深厚思想修养之人,他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而形成独特人生观,在近四十年仕宦生涯里,他屡遭贬谪,却总能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面对困境,其词作中少见悲苦之音,多的是经理性思考后的超脱与智慧。
辛弃疾的悲愤情怀
辛弃疾写的词,和苏轼不一样,满是对现实的执着情、悲愤感,他作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在描绘中秋月色的时候,从头到尾都摆脱不了现实痛苦,词里“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样的慨叹,流露了对岁月不断流转,自己壮志却没法达成的深切悲愤。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的北方一带,青年当时他带领军队对抗金人,南渡以后他却一次次遭受排挤,没办法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他的词作凝聚着对国家大事的担忧以及对个人遭遇的不平,这种悲愤跟他的生平紧密相连,进而构成一种特有的沉郁悲壮的气息,
代表作品的对比分析
达成了一种哲学层面上的超脱。
《水龙吟》为辛弃疾所作,其始终与现实紧密联结,他挥笔写下“楚天千里清秋”,又写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皆借景抒情,以此映衬自身“江南游子”所蕴含的孤独与悲愤之情,即便借用历史典故,亦是为抒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所展现的现实苦闷感,绝无超脱之意。
思想根源的差异
苏轼有着旷达,这与他所处时代紧密关联,北宋时期社会较为稳定,士人阶层存在且有着较高社会地位,苏轼本人“学际天人”,其学识深厚能让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心理平衡,同时他善于从佛老思想里汲取智慧,凭借此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生活于南宋时期的辛弃疾,那时民族危机极其严重,他亲身经历了战乱,有着深切又强烈的报国志向,当他恢复中原的理想和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产生矛盾时,他内心的哀愁苦闷没办法排解,他词作里的悲愤之气,正是那个特定时代爱国志士大众心声的体现 。
文学史评价的反思
历史上,有一些词论家,他们把苏轼的旷达,简单归结于佛老思想,还借此贬低苏轼词作价值,称要赞扬对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却批评苏轼所谓超脱之“消极”“虚无”,如此评价,忽视了苏轼词作中蕴含的深刻人生智慧,因此不全面 。
事实上,苏辛二人词风存有各自的价值,苏轼教会我们在困境之中怎样保持心灵平静,辛弃疾展现出执着理想的悲壮之情,他们的词作一同充实了宋代词坛,并且为后来之人提供了两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参考。
在苏轼展现出的那般旷达里,在辛弃疾秉持的那份执着中,读者朋友们,究竟你们更认同哪一种人生态度呢,欢迎于评论区将你的观点分享出来 ,同样,务必一定得记得点赞以及转发这篇文章,进而让更多人员知悉这两位伟大词人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