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迎来20周年,魅力几何?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迎来20周年,魅力几何?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古文字学是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时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的学科,因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出成果难,一直被视为“冷门绝学”。
古文字学专门研究甲骨文、金文这类古老文字,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些文字来了解语言、文献以及历史情况。由于学习这门学问很困难,研究成果也不容易得到,过去人们认为它是个偏门且很少有人关注的领域。但是,复旦大学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却让这门学问重新受到重视,并且呈现出新的生机。
中心成立
2005年,裘锡圭凭借古文字学家的身份,负责创办了复旦大学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单位。此后二十年间,这个单位从最初只做深入研究,慢慢转变为吸引众多青年学者的学术中心。它就像一棵小树苗,在时间的滋养下,逐渐长成高大的树木,为古文字学研究开辟了宽广的场地。这个机构因为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显著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认可。
学术成果
裘锡圭带领全体教师,历时六年,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学术计划。随后,主要团队又花了十年时间,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最终在二零二四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版)》这本书。他们非常认真,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反复推敲,仔细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成为了单位的特点。
技术应用
人们常常误以为古文字研究就是翻看古籍,这个看法并不准确。如今,高清拍照、立体建模、基因检测以及机器学习等新方法,已经广泛运用在古文字的整理过程中。这个机构自成立之初就重视古文字的数字化汇集和分类,研制了“上博简字词总集”“马王堆简帛字词总集”等数据库,因此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成熟经验。
发展方向
刘钊觉得,古文字学正在走向精细化、条理化、数字化,国家层面的扶持、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关注,让古文字学步入了兴盛阶段。过去很多人对古文字学心存畏惧,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与此相关的职业岗位也变得更为丰富。
人才培养
这家单位二十年间,设计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教育计划。到现在,它已经培养了二百多位毕业生,有六十多个在继续深造。2019级博士生杨熠,在自由探讨的氛围里,从读研开始就钻研甲骨学。该组织的课程,稳固了学员的学问基础,帮助他们找对了研究道路。
教材与联盟
二零二四年五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正式出版,这本书由中心十三位教师历时近四年编写完成,从而解决了古文字学科教材匮乏的问题。近年来,中心另外成立了“古文字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于相关研究。
你是否也被古老的文字深深吸引,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可以点赞、分享这篇文章,一起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