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54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1

语言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某些理论和要点感到困惑。比如,语言符号的属性,词语的不同含义和归类,以及语言成分的挪用等情况。现在就深入讲解这些核心内容。

语言符号可变性根源

语言符号能够灵活变动,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非固定性。非固定性导致符号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这就为灵活变动创造了条件。比如,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件东西会用不同的符号来指代,比如“狗”,英语中用“dog”这个词。随着时间的流逝,符号自身也会发生变化,汉语里很多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在已经有很大差别了。

词重音的区别意义

某些词语的读音轻重,并不能用来区分意思。比如汉语里一些发音很轻的词,“东西”,即使读得重一些,它的基本意思也不会改变。而在一些外文里,单词重音的位置不同,可能会让词性或者词义发生变化,不过也有这种情况,就是重音位置变了,但词性词义依然不变。这就说明了不同语言在怎么使用词语重音这方面,是有区别的。

“儿”的语素性质

汉语词汇里,“儿”有时是构成词的核心部分,有时则不是。比如“婴儿”这个词语,“儿”带有实际意义,而“花儿”“鸟儿”中的“儿”则没有。在这个语境下,“儿”主要充当一种附加成分,它调整了词语的形态,却并不包含具体的意义,这说明汉语成分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

词的本义和基本义

一个词语的原始含义和核心含义联系紧密。原始含义是词语刚出现时的意思,核心含义是现在最普遍使用的意思。有些词语的原始含义和核心含义是一样的,比如“山”。不过,很多词语的原始含义和核心含义并不相同,比如“兵”,它的原始含义是武器,而核心含义是军人。明白这种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意义的变迁。

词义引申的比喻方式

词义发展过程中,经常运用比喻手法。例如“包袱”,最初表示包裹物品,后来转用来形容心理上的压力。借助这种比喻方式,词语含义得以延伸,语言表现力随之增强。大量词汇都经历了类似的演变,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不断深入。

语言成分的借用

语言成分的挪用里,最普遍、最显著的是词汇的挪用。在地球村形势之下,各种语言互相作用,英文里有很多外来语汇,中文也接纳了像“咖啡”“沙发”之类。这种挪用增加了语言的字汇储备,也推动了文化的沟通联合。

学习语言时,是否碰到过很费解的知识点?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请点击喜欢和转发。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