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近现代史与当今生活紧密相连,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成成果之一

近现代史与当今生活紧密相连,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成成果之一

近现代连接着古代与当代,连接着中国与外国;近现代又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很多内容曾被遮蔽、也被挖掘、并反复讨论。近现代史与我们当今的生活密切相连。想要深入了解现代中国的一切

对近代当代文学进行探讨,常常会发现许多被忽略又持续受到关注的话题,这些话题带有鲜明的政治印记,总是吸引着人们不断探讨。现在,这个研究方向正快速发展,并产生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

研究机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些年频频有新动向,不仅让近代文学室重新设立,还号召其他研究团队的专家们关注近现代文学探讨。早些时候,《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刊物就将近现代文学探讨作为征稿的主要方向。这些行动都显示出,研究单位对近现代文学探讨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也为这一探讨范畴的进步带来了很大帮助。

学会推动研究

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和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会存在不少重叠之处,都是为了把近现代文化研究做得更深入。他们一直在努力,期望能有更多收获。其中,《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就是他们工作的一项成果,这本书是由张剑和张晖两位年轻的同事发起的,同时它也被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当作一项重要的规划项目来推进。

史料反映时代

主流文化往往借助大众和经典作品来展现,不过现代和当代文学中的许多创作更注重个人化和私密化。这些作品能够从各个角度展现时代风貌,其中也暗藏着鲜为人知的资料。《文学遗产》期刊时常在投稿中发掘出有意义的文献资料,为学术探讨和读者阅读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史料支撑学术

讨论史料本身的意义不大,不过学术研究若没有史料的支持,就不能称之为学术研究。许多不基于史料来探究历史事实的成果,只能算是学术创作。傅斯年非常看重史料的价值,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实际上就是史料学,直接研究原始材料能够取得进步,借助工具来扩展研究同样能够取得进步。

史料与史识问题

历史文献无法应对所有情形,这关乎历史资料与历史见解的关联。胡厚宣先生曾探讨学术探索是更侧重创造还是揭示的问题。实际上学术既需要创造,也需要揭示,王国维认为新领域的学问来自新奇的揭示,而这种揭示是依托于丰厚的史料积累而实现的。

丛刊出版意义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刊印,为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它更能够改变当下学术界浮躁虚浮的风气。在现在的学术氛围中,这套具有分量的丛刊显得特别难得。

诸位认为,做学问时怎样才能更好地兼顾资料搜集和见解发挥呢?请大家多加支持,转发出去,也欢迎发表看法。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