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你知道几种?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你知道几种?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十四周周练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研习古文时,宾语提前这种句式让人既感兴趣又头疼,它的特殊构造有助于领会古人的行文方式,不过也常常在释读时造成偏差,下面就来具体说说古文宾语提前的各种情形。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汉语里存在一些疑问词,诸如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等。比如有句“大王来时拿了什么”,“何”这个疑问词被当作宾语放在前面,原本的顺序应该是“大王来拿了什么”。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章中很常见,能够加强句子的疑问色彩,使疑问的焦点更加明显。例如“何”经常用来询问具体事物,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准确表达疑问的意思。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要是宾语是代词,否定词就会放在代词前面,例如“听了许多道理,觉得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王忌不信任自己,又去问他的妻子”“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时间不等人”。 “莫已若”等于说“莫若已”,“不自信”就是“不信自己”,“不余欺”是“不欺骗我”,“不我待”是“不等待我”。这种前置强调了否定的意味,在古文中很常见。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陈述句里也存在宾语放在介词前面的用法。比如“余因此记下这件事”“用一句话来概括”“晚上接着白天干”。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例,宾语“一句话”被放在“用”的前面,突出了只需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情况。这种说法在许多古籍中都能找到,能让句子中心更明确,语言更精练。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突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可以用“之”或“是”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从而增强语气。例如一些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其中的“惟”可以理解为“只”,“是”则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需要翻译。在古代的正式场合和文献中,这种表达方式十分常见。

“相”“见”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时的宾语前置

当“相”表示动作只涉及单方时,它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在“我已失去情谊,不会听从你”中,“相”指代的是你;在“尽心奉养公婆,好好照顾她”里,“相”指的是她;在“孩童遇见我却不相识,笑着问客人来自哪里”中,“相”则是指我。“见”若表示动作只针对单方,可理解为“我”,通常位于动词之前,说明对方对待自己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古代人们的对话和文学作品中颇具特色。

宾语前置的实际应用及意义

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像《左传》《孟子》《史记》等很多古籍里都有实例。这种语法现象不仅增加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还能更贴切地表达古人的情绪和意思上的强调。掌握宾语前置,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解读古文,体会古人高超的才智和语言特色。比如在翻译“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时,理解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就能准确译出“祸害公然盛行,没人能够阻止”。

学古汉语时,宾语前置的部分,有没有碰到过特别费解的句子啊?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如果觉得内容有帮助,请多些支持和转发。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