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30多年母典的编撰历程,命运多舛
现代汉语词典:30多年母典的编撰历程,命运多舛
作为中国第一部规范性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近30多年来现代各类汉语词典的母典,“现汉”自197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创办的第一部规范性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出版量超过五千万本,但它的经历颇为坎坷,其中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立项编纂
1955年,在讨论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学术会议上,担任语言研究所所长的罗常培和担任副所长的吕叔湘一起建议编修《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编修工作由语言研究所负责。1960年,为了广泛收集意见,出版了一本试印本。但这本词典发行量不大,只有学校的文史楼图书馆收藏有。
内部发行
1973年5月,商务印书馆借助“试用本”现成的版型,刊印了三万本16开尺寸的《现代汉语词典》,只在内部流转。此举让部分需要的人获得了语言规范的参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应用和沟通。但后来,它却引发了一场争议。
遭受围剿
1974年,姚文元针对一篇评论《现代汉语词典》的文章作出指示,导致该书遭到猛烈抨击。当时社会环境异常,各项事物都受到极大冲击,词典也未能幸免,险些被彻底销毁。
应对纷争
出版界人士陈原构思了“当前寻访销毁单位的流程颇为繁琐,需要依次等候”的应对策略。与此同时,词典编纂小组的丁声树,对于工人师傅们提出的“劳动人民需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等观点,只能采取迂回方式,导致最终稿件交付时间被显著延后,直至1977年岁末“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的相关修订任务才得以完成。
修订争议
1980年到1983年期间修订第二版时,编者们着手去除旧时代的印记,比如达成共识去掉了“走资派”,但在“人民公社”是否保留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人主张在农村改革背景下应该舍弃,也有人认为它依然客观存在需要保留,最后采取了保留的保守态度,直到1996年才将其删除。
与时俱进
日常生活逐渐恢复秩序,关于“现汉”的编纂和修改工作不断遭遇阻碍,韩敬体等负责修改的人员撰写了许多驳斥性文章,另外,“现汉”积极响应时代变化,把“按揭”“打车”“酷”这些新兴的代表性词汇,还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些反映国家发展理念的表述,都加进了书里。
你认为《现汉》历次更新对语言进步有何关键作用?请在下方发表你的见解,同时记得给文章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