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代母语教材稀缺,民国时期语文教学曾现短暂繁荣?
中国封建时代母语教材稀缺,民国时期语文教学曾现短暂繁荣?
除了简单的识字课本外,在中国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一本真正的母语教材。正所谓“文以载道”,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文章是用来表达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
新中国语文课本的更迭,好比一面明镜,真切反映出时代进步与社会变迁,从强调政治到关注人的价值,这之中究竟隐含着什么内情?
传统母语教材
中国旧式教育中,主要教学生认字和写字,还把儒家著作当作主要课本。这些儒家著作里包含了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学生读《论语》《孟子》之类,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规矩,这为后人继承文化和提升个人品德打下了根基。这些经典在古代学校里地位很高,对很多读书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国初期特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小学语文课本带有显著的政治倾向,充分展现了国家的意志。为了全面配合苏联,许多苏联作品被选编进教材,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当时的苏联教育工作者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过于强调政治宣传,忽视了语言和文学本身,这说明当时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确实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特殊时期乱象
那个年代,国家在特殊阶段,各个省份的语文课本选文都以毛主席的文章作为主要参考,侧重挑选有革命意义的篇章,部分区域还把语文、政治和历史整合为一门“政文课”。1976年时,小学语文课本里还包含《毛主席语录》这类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文章,导致教材编写出现混乱,对正常的语文教育造成了很大干扰。
改革步入正轨
1978年以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逐渐规范,不过语文课本里政治意味还是很重,也带有一些“左”的印记。不过,这些课本也推行了教学内容的更新,1978年版的初级小学语文第一本,在涉及政治思想的课文后面,加入了科技、自然等题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开始重视多种知识的传播。
范文比例增加
从那以后,语文课本里典范文章变多了,古代诗词分量加重了,政治说教的部分显著变少了。比如在七十年代初期,上海小学课本涉及中国革命历史的内容占三分之一强,十年之后这个比例就下降到八点五,课本的知识面更宽广,分布也更均匀了。
新世纪新变革
本世纪初,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推动了语文课本的选材方向,更加重视人性、科学以及国际视野。苏教版教材中,没有选取反映西方国家负面形象的文章,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外国题材的比重分别达到了20%和16.8%,选文范围广泛,爱情故事也登上了中学语文课本,为教育注入了情感和人文关怀。
观察新中国语文课本从强调政治到关注人本思想的显著变化,你想哪个时期的课本对你触动最大呢?欢迎在留言区表达看法,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