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全球知识格局调整下,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论坛在沪举行

全球知识格局调整下,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论坛在沪举行

在全球知识格局深度调整、东西方思想持续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学术界肩负的重要使命。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_中外文学理论发展论坛_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

当前世界知识版图正在深刻变动,不同文化观念之间交流交锋十分频繁,形成独特自主的学术体系已经十分紧迫,这是所有学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时代使命与需求

现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的知识架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同地域的观念交流日益密切。打造我们国家独有的知识框架,既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国家的管理运作,也是解决当今社会与世界挑战的关键性智力建设工程。这项任务已经历史性地交给了学者们,形势十分紧迫。在上外开学典礼上,校长李岩松在致辞中着重阐述了这件事的意义。

文学研究的前景

文学研究是人类社会科学的一个关键部分,在目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学遭遇了新的考验和可能。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刘建军强调文学需要抛弃老思想,运用新方法来配合当前情况。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所作为引领者,在许多方面打破了理论的限制,推动了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对发展有积极帮助。

西方知识体系弊端

西方长期以来建立了一套以自身观点为主导的学问架构,排斥不同文化的交流学习,鼓吹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他们企图掩盖文化相互影响的历史真相,使得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无法进入世界范围的关注。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蒋承勇表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术体系的正常发展。

自主体系构建原则

建立独立的知识框架有明确的要求。刘建军提出了四条基本要求,强调文学要依据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现实状况。文学研究领域中,要抛弃过时的思想,吸收先进的理论,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打造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文明互鉴的意义

文化交流不能仅是好坏评判,而是形成独立学问体系的关键方法。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朱振武指出西方掩盖了文学丰富性,认为文明交流可以清晰呈现世界文学整体,准确确立中国文学方位,推动中国学术走向国际。

范式与话语体系构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张帆阐述了五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模式,这些模式依据不同学科理论进行探讨。她着重指出,必须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对传统知识观念进行革新和提升,这样才能成功建立起各学科独立的知识架构和表达方式。

你觉得在建立咱们国家自己的知识系统时,哪个环节最难办?欢迎到留言区说说你的见解,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个赞,也转发给更多人看。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