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

中南民族大学课堂: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领略诗词魅力

中南民族大学课堂: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领略诗词魅力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桂星 龙华)“我上春山,约你来见,我攒了一年万千思念!”近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的通识选修课课堂上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辉;若将其与音乐艺术巧妙结合,应用于教学之中,会产生怎样的奇妙效果?中南民族大学的《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课程,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谜题的答案。

课堂初印象

近期,中南民族大学新开设了一门课程,课程名称叫做《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在这堂课中,王菊老师指导学生们共同吟咏《上春山》的曲调。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这首歌曲巧妙地融合了12首古诗词,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王菊老师提到,这门课程意在让同学们欣赏诗词与音乐的和谐结合,体会历史中的情感,并且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咬字方法,最终能够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独到魅力。

课堂富含“料”

王菊的课堂内容涵盖广泛,既包括诗词的解读、朗诵方法的传授,也涉及歌曲演唱技巧的分析和音乐欣赏的指导,信息量十分丰富。她特别强调在艺术教育中加入思政教育,对诗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美德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传递真善美的理念。在授课诗词时,她会对诗词中所包含的爱国之情、友情以及爱情等情感进行细致的解读,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丰富和启迪。

学生当“主角”

线下课堂里,学生往往成为焦点。在《如梦令》的教学部分,研究生马士杰扮演了辅导教师的角色,与王菊老师并肩教学。王菊老师用钢琴演奏为课程伴奏,马士杰则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这首歌曲。王菊老师不仅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还指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心得体会,并展示个人的才华。课程结束之后,同学们普遍觉得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他们在表达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改变让他们在克服社交恐惧症方面变得尤为出色。

通专融合特色

这门课程名为“通专融合”,旨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展示自己的专长。在课堂上,同学们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而在网络平台和课后时间,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挑选适合自己的作业完成方式。该课程颇受学生喜爱,教务系统开放仅五分钟,165个名额便迅速被一抢而空。此外,该课程荣获了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的认证,并且还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发的硕士专业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的荣誉称号。

学生喜爱的课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雅雯同学说,大三那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地选择了这门课程,她对课堂氛围十分喜爱。这门课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学生,大家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实现了自我成长,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也日益加深。

文化传承使命

课程即将接近尾声,王菊提到,我国古典诗词所谱写的歌曲旋律动听,但真正深入理解其深层内涵的人并不多。而在国外,中国戏曲往往被误称为中国歌剧。我们应当致力于传承、发展和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真正继承者。这门课程不仅旨在传授知识,更在于传达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为传统文化的延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你对这门富有吸引力的古典诗词音乐鉴赏课程感兴趣吗?若有这样的机会,你愿意投身其中去学习和研究吗?那就点个赞、转发一下,同时我们也热切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