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境阳光澄澈,中国文学史编纂研讨会在复旦举行
台风过境阳光澄澈,中国文学史编纂研讨会在复旦举行
台风过境、阳光澄澈。今天(11月2日)上午,中国文学史编纂与教学研讨会暨刘大杰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复旦大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上表现优异,众多学者孜孜不倦地付出,保证了这一学术领域的传承与不断进步。特别是刘大杰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学发展史》,更是光芒四射,备受瞩目。
刘大杰与《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关键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29年的时间跨度内,曾担任文学教研组主任等众多职位。《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他文学研究的卓越成就之一,尽管问世较晚,却终究超越了其他著作。这部著作完全由他独立撰写,文笔流畅,文采飞扬。1983年,教育部决定重新出版这部著作,将其定位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育的指定教材。时至今日,这本书依旧被众多学者所推崇,并从中获益匪浅。
现代大学古典文学教育起点
19世纪末,林传甲在京城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创立了《中国文学史》这门课程,这一行动标志着我国现代大学古典文学教育的起点。这个举措为我国大学古典文学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良好机会。自那时以来,众多高校在古典文学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表现尤为突出。
复旦中文早期耆旧贡献
复旦大学中文系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过往,诸如郭绍虞、朱东润等学者对古代文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收获了丰富的成果。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核心地位,郭绍虞等人编纂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以及众多“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它们都是“文学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读物。
后续教材的影响力
此后,一些专家在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史新著》进行了修订并予以出版。该著作在教材界和学术界均产生了显著的效应。它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非常适合用于教学,甚至还有日文译本问世。骆玉明独自撰写的《简明中国文学史》已成功翻译为英文,且由欧洲一家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我国文学史领域内首次被翻译成英文并对外发行的著作。
课程建设的发展
复旦大学中文系自创立伊始,便开设了“古代文学史”这一基础课程。众多知名学者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了这门课程的发展。自2002年始,陈思和教授领衔的古代文学研究团队,实施了“文学史概述与经典原著精读”的教学方法。他们巧妙地在每个学期都开设了《古代文学史》课程,并增设了《原典精读》环节,两者相得益彰。
文学发展的感悟
八十年前,刘大杰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序言里提到,这部作品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文学,它映射着人类的内心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就是人类情感和思想变迁的记录。如今,复旦大学中文系正着力打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并不断推动其发展。
对于复旦大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大家有何看法?这些研究成果对您的学术探索有何帮助?您可以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