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1950 - 1970年代与90年代:中国文学性叙述的不同变迁?

1950 - 1970年代与90年代:中国文学性叙述的不同变迁?

如果说在革命伦理的规训和管理之下,1950-19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禁欲主义的“无性时代”,当代文学身体叙事中矗立的是“无性的身体”,那么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_文学中的性别视角_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性别审视

在文学领域,关于性描写的讨论一直存在分歧。贾平凹的《废都》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在性描写上独树一帜,它们不仅暴露了社会矛盾,还透露出旧有的性别认知,而且也难以摆脱商业市场的牵制。

《废都》的性神话

《废都》这部作品描绘了一群陷入消费文化漩涡的精英知识分子和男性文化英雄,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关于性的传说。在这部作品中,性并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来源,它还与历史和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自问世以来,它常与《西厢记》等经典作品一同被提及,其独到而大胆的性描写在中国文学性叙述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关注。

深刻的社会反映

《废都》这部作品深入剖析了作家在社会变革时期对诸多失范现象的深刻思考。但也有人觉得贾平凹把写作当作一种虚幻的慰藉,是精神层面的幻想以及对性欲的过分夸大。小说的主人公庄之蝶,不仅拥有写作的才华,在与女性交往时,还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坚信“强暴等同于征服的性政治逻辑”。

《白鹿原》的性结局

女性的悲剧与男权意识

《白鹿原》这本书展现了在儒家性文化教育影响下,女性所承受的悲惨命运,并流露出对她们的同情。但书中也显现出将女性形象妖魔化的倾向,把田小娥塑造成“尤物”和“祸水”,这不经意间暴露了男权主义的观念。尽管如此,作者并没有赞同鹿三的杀人行为,而且对于瘟疫和田小娥的阴魂说法,作者也持有怀疑的态度。

阳具崇拜心理

受市场影响的性叙述

即便是《废都》和《白鹿原》这样的作品,尽管性描写较为详细,仍无法完全避开市场消费的干扰。男性创作者在涉及性和讲述故事时,常常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束缚,这恰恰是当下文学性描写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

众人普遍认为,这类受传统性别观念和市场驱动下的性描述,可能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参与讨论、给予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