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分期存争议,从二分法到四分法标准难统一?
汉语史分期存争议,从二分法到四分法标准难统一?
一、从“二分法”到“四分法”汉语史的发展应该不应该有规律?这应该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汉语史分期,是反映这个规律的重要标志。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分期的作用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然而,对于诸如五胡乱华对汉语演变所产生的影响、系词“是”的确切起源时间等问题,争议依然不少。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讨。
五胡乱华与汉语分期
吕叔湘先生对汉语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最初他将其分为文言和白话两个时期,后来又加入了语音历史这一新的分类方法。王力先生认为“五胡乱华”这一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上古与中古的分界,并强调这一事件对汉语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15年,章太炎先生首次指出“五胡乱华”在汉语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截至目前,关于“五胡乱华”对汉语造成的影响,大多数研究成果仅基于推测,缺少足够的文献依据来支撑。
五胡乱华对汉语影响之臆想
王力先生提到,古时候,语言与文字紧密相连。但进入中古时期,这种紧密关系因五胡乱华而遭受了破坏。他发现,汉语口语中的“之乎者也”等词汇随着五胡语言的融入而逐渐减少,而书面语却依然保留。不过,关于五胡乱华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具体影响,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孙中山视此为汉语口语衰退的起点,王力则以此佐证“言文一致”时期的终结,但这样的观点都未能找到足够的文献支撑。
王力先生系词观点之变
王力先生对系词的看法是多元化的。他曾经认为,“非”作为系词的历史比“是”字更悠久,而且比“为”字更为纯正。然而,在《汉语史稿》一书中,他对这一观点表示了怀疑。由于他的观点不够稳固,这无疑使得对系词的研究变得更加繁复,同时也给学术界的讨论带来了新的挑战。
系词“是”出现时间之争
人们以前普遍认为“是”用作系词的用法出现较晚,但经过深入的研究,这种观点正逐渐被推翻。实际上,“是”作为系词的使用时间是在不断提前。在《韩非子》、《荀子》等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是”作为系词使用的例子,而这些例子并非个例。尽管对于某些例句的理解存在差异,但从整体上观察,在先秦时期的书面文献里,“是”这个字作为系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是”作为系词之解析
在一些案例中,“是”作为指示代词时会引起人们的困惑,然而,当它作为系词时,其含义就变得明确起来。这种现象与现代汉语中“是”的用法相吻合。这充分说明,“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用作系词,并不像人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其出现时间较晚。
学界系词问题探讨之深入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首次对这些议题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这一举动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辩论热烈,研究工作不断推进,新的发现和观点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些问题依旧错综复杂,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在汉语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存在诸多待解之谜,您是否对其中某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期待您的宝贵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我们点赞,并将这篇文章传播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