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牛角挂书、负薪读书:细数那些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牛角挂书、负薪读书:细数那些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 李密传》: (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

书籍恰似一味良药,细细品味便能驱散愚昧。古人在追求知识的旅途中经历了何种艰难?接下来的篇章,将逐一为您揭晓这些谜团。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末年,李密常常骑着牛,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看,从不懈怠。越国公杨素看到这一幕,便向他的儿子杨玄感讲述了此事,称赞李密的视野和气魄非同寻常。于是,后人便用“书挂牛角”、“牛角读书人”等词语来描述那些勤奋好学的人。他专心致志,对外界干扰毫不在意,这种专注精神确实让人敬佩。

朱买臣担薪诵书

朱买臣来自吴地,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对书籍情有独钟,从未涉足过任何商业投资。他平日里以砍柴为生,即便肩负着柴担,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书籍。他的妻子屡次劝告他,在行走时不要像唱歌般高声朗读。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描绘在未成功前所过的清贫日子。即便朱买臣身处逆境,他依然执着于追求知识,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倪宽带经而锄

倪宽师从孔安国,他不仅负责为同门师兄弟们准备饮食,还亲自投身于田间劳作。即便手持农具,他仍坚持携带经书,在休息时便开始诵读,全神贯注。他的勤奋与刻苦,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退,这种学习态度在艰苦环境中更显光芒。

高凤专心流麦

南阳的叶人高凤,从小就把阅读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他的家是以务农为生,他对读书的热情却从未减弱,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记得有一次,他因太过专注于阅读,竟然没有注意到麦子被雨水冲走。因此,后人便用“流麦”这个成语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全神贯注于阅读的状态,高凤就像完全沉浸于书海之中,外界的一切干扰都无法打扰到他。

路温舒编蒲写书

路温舒在放羊的时候,巧妙地将泽畔的蒲草编织成简牍,用来记录文字,书写书籍。晋朝的王育也曾经这样做过。“编蒲”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勤奋好学的人。他们虽然身处困境,却想方设法创造学习的机会,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促使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是个非常勤奋且热爱学习的人,然而他遇到了一个困扰——缺乏照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他动了一番脑筋,决定采取一个措施,那就是在墙上凿洞,借助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关于这个故事,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破壁借光”便是其中一种。在如此贫困的环境下,匡衡为了追求知识,竟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他面对困难时那不屈不挠的精神,确实让人深感钦佩。

阅读了古代学者勤奋学习的经历,你是否也受到了激励?若你对知识怀有同样的热情,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心得体会。此外,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古人的求学意志。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