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光明日报刊发:现代作家青岛印象与抗战记忆
6月20日光明日报刊发:现代作家青岛印象与抗战记忆
6月20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第13版“光明文化周末”整版刊发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李莹的文章《现代作家的青岛印象与抗战记忆》。
青岛,这座在抗日战争年代熠熠生辉的城市,不仅给予作家们庇护之所,更成为了抗战文学的坚实堡垒。让我们共同追寻那些令人动容的抗战传奇。
文艺火种《青潮》
《青潮》是青岛早期关键的新文学杂志,它在抗战年代被创立并开始发行。王统照等作家借助它,点燃了青岛抗战文学的火种。这份杂志宛如灯塔,为文学创作在抗战中的发声指明了方向,促使众多作家拿起笔作为武器,投身于抗战宣传,激励了无数人为挽救国家、恢复自由而奋斗。
许多作家在《青潮》杂志上展露才华,通过文字表达对家国的思念和抗日的坚定信念。每篇作品都如同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对侵略者的一种无声而强烈的挑战。这些作家团结一心,将《青潮》打造为抗战文学的重要战场,为抗击侵略者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长篇巨著激昂
王统照在青岛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山雨》与《热流》。这两部作品,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抗日意志和爱国情感的文学空间。在小说中,他生动地刻画了民众的苦难生活,展现了他们抗击侵略者的坚定信念,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坚韧不屈。
《山雨》与《热流》犹如重磅炸弹,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们凭借文学的强大力量,唤醒了民众的爱国情怀,点燃了人们的抗日热情,成为了文学界的典范之作,同时也让青岛在中国抗战文学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通信汲取力量
萧红和萧军在青岛期间,信件成了他们获得希望的纽带。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多次翻阅这些信件,从中吸取“力量的源泉,生命的希望”。这些信件就好比黑暗中的明灯,为他们指引着在抗战征程上勇敢迈进的路径。
这些信件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对抗战的坚定信念。在困境之中,这种信念成为他们坚守创作的动力,通过文字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抗战呐喊助威,提振了人们的士气。
文化空间联动
作家们穿梭于青岛的书店、学校和报社等文化场所,他们在此汲取新知识,并与各地力量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敌人。这些文化场所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抗战力量得以汇聚。
在书店,作家们分享着创作的感悟;而在校园,他们传递着进步的理念;至于报社,他们则借助报纸宣扬抗战的主张。这些交流互动,让作家们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汇聚成了更加强大的抗战文化力量,对抗战事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文学活动兴业
这位作家在青岛进行中转,并非是陌生人。他们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报纸杂志的编辑等途径,结识了当地的年轻人,推广了新文学和革命理念。他们消除了彼此的隔阂,与青岛市民融为一体,热情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青岛民报》的副刊,为革命理想提供了发声的舞台;《黄金时代》周刊,则引领了少年文学创作的风向标。作家们以笔为武器,通过文艺活动这一途径,给青岛注入了崭新的文化生机,培育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学呼唤光明
青岛之夜,漆黑一片,文学却成了对抗日本侵略者与伪政权统治的利器。众多文人纷纷离开岛屿,然而报纸的副刊却依旧孕育着希望的种子。黄耘通过新诗呼唤正义与革命的光辉,对时代的期待作出了回应。
电影海报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话剧则揭露了青岛的历史创伤。文学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着抗战的信念,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即便是在困境之中,文学依旧闪耀着光芒,为抗战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您对青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动态是否有所掌握?若您认为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不妨点个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