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华英字典: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 对中华文化有着怎样的解读?

华英字典: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 对中华文化有着怎样的解读?

董晓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江苏国际法治动态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古代汉语常用字典_华英字典 马礼逊 编纂历史 _ 华英字典 中西文化交流

你是否考虑过,我国首部汉英与英汉对照的词典会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何种重大的影响?《华英字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我们一起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编纂目标与书籍结构

马礼逊抵达我国,他的一个主要任务便是编纂一部中文字典,《马礼逊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这部字典的编纂历程。这部在我国历史上首次问世的汉英英汉字典,共收录了四万余条词条。该字典分为三卷,每卷内容均独立成篇,编写手法亦各有特色。这种庞大且独特的结构,为其后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华英字典 中西文化交流 _华英字典 马礼逊 编纂历史 _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四万多词条的规模确实引人注目,这一数字充分展现了内容的丰富性。书中多样的编写手法,使得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接触到汉英双语知识。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一项值得称赞的成就。

华英字典 马礼逊 编纂历史 _ 华英字典 中西文化交流 _古代汉语常用字典

资料收集之广泛

华英字典 马礼逊 编纂历史 _古代汉语常用字典_ 华英字典 中西文化交流

马礼逊夫人回忆道,到了1809年,他已收集了1229本中文书籍。这些书籍种类繁多,包括从古典经典到天文地理,再到法律条例等多个学科。他的阅读范围如此广泛,不由得让人对他在编纂《华英字典》过程中所投入的辛勤劳动心生敬佩。

整理了这么多的资料,使得字典的内容变得更加完备。无论是来自传统文化的知识,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在字典中找到对应的条目,为中西方读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搭建了广阔的桥梁。

文化传播之功绩

华英字典 马礼逊 编纂历史 _古代汉语常用字典_ 华英字典 中西文化交流

《华英字典》是我国首部英汉双向词典,亦是一部详尽阐述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系统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我国语言文化。这部词典对卫三畏、麦都思等后来的编纂者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赞誉为“东方学术传入西方的起点”。

这显示出,自那之后,我国的文化知识已广泛流传到西方,让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正是借助它,众多西方学者才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钻研。

思想关注之体现

马礼逊在《华英字典》里详尽地介绍了中国众多宗教和哲学的内在联系,这反映出他对我国思想核心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若不深入探究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就难以真正掌握其语言,这种观点颇具前瞻性。

这不但使得西方读者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中文词汇中蕴含的智慧,而且还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理解和沟通。它使得西方人能够窥见中国文化的深厚思想内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表面的认识。

文化阐释之方法

在众多汉字的释义示例里,字典对我国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以“仁”字为例,它通过音译并附上注释,有效地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独特的解读手法,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它通过深入剖析文化的内涵,避免了直接语言转换可能引发的误解,进而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经典翻译之贡献

马礼逊对中华文化的经典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英文转译,在华居住的25年期间,他创作并发布了大量与我国有关的英文作品。1812年,他翻译的《中国文学经典汇编》一书在伦敦出版,这一举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这些翻译让西方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中国古典文献,感受中华文化的独到韵味。它们使得众多西方读者有机会走进中国文学的宝库,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了解。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字典,是否激起了你深入了解的愿望?如果你对此产生了兴趣,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