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智慧在语言发展、文化建构及文明交流中作用关键
修辞智慧在语言发展、文化建构及文明交流中作用关键
作者:霍四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望道研究院副院长)语言是石器时代的发明,但它已占据人类活动的中心地位,和人类融为一体。如果说语言依存的言语不能脱离生理—物理性质
语言与修辞紧密相依,然而,人们对修辞的理解各有不同。修辞在语言沟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点。
语言的交流属性
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为了思考,但现在的科学家们发现,它和动物梳毛的行为类似,主要是用来进行交流的。巴赫金提出的“对话性”理论也表明,交流性是语言最本质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谈,在工作中的人际沟通,都体现了语言交流功能的普遍存在。
日常交流中,语言肩负起连接社会的使命,随即被纳入修辞学的关注范围,进而演变成一种修辞行为。在职场汇报、朋友聚会闲聊等场合,语言的修辞运用无处不在,正是这种交流使得语言拥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
修辞推动语言发展
“一形一义”的修辞手法促使词汇功能发生变化,同时也带动了语法结构体和表达功能的转移。例如,不同正式程度的近义词的使用,还有疑问句虽不表达疑问却起到祈使作用的“语法隐喻”现象。在文学作品里,这些现象屡见不鲜,使得文章的表达更加精确。
这也使得说话人试图推广并传播经过修辞技巧处理的语言创新。例如,名词“观点”、“看法”,以及形容词“酸甜苦辣”等,都经历了隐喻的转化。通过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我们也能观察到修辞手法如何使语言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修辞助力表达创新
要使语言表达得体、富有新意、与时俱进,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在广告文案和网络段子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众多运用修辞创新的例子,这些表达方式紧贴时代脉搏,有效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当前修辞手法创新不断涌现,流行用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恰恰是社会充满生机的体现。诸如“yyds”、“emo”这样的流行词汇迅速传播开来,显示出当下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活力。
对修辞认知的误区
千百年来,很多人把修辞看作是修饰、偏离,甚至是不正常的表现,这种看法已经深入人心。在不少传统观念中,人们觉得语言应当简朴无华,而修辞手法会让语言失去原本的真实感。然而,实际上修辞不过是语言的一种合理运用方式。
积极修辞手法打破了传统认知和规则,实现了创新。在文学创作领域,众多作家勇于采用夸张、拟人等技巧,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辞格的作用与意义
反修辞者主要关注修辞手法,将修辞手法归纳为隐喻、转喻和反喻这三种类型,这样的分类方法相对合理。这三种修辞手法分别与交流中的说话者、语言本身和听读者这三个关键要素相对应。以小说为例,作者运用隐喻手法可以呈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让读者获得全新的感受。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富有智慧的语言,它展现了说话者的思维创新;借喻则是语言符号的创新;而反喻则是考虑到听者感受的表达创新。在演讲中,巧妙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显著提升演讲的感染力。
修辞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过去人们常说修辞是语言的瑰宝,这话并非夸张,它代表了语言中最具智慧和活力的成分,堪称语言文明的精髓。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修辞的集体,而各种语言的修辞技巧都彰显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文化交流与文明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修辞手段的作用。例如,在跨文化的外交交往中,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增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你通常会对哪种修辞手法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发表意见,留下评论,为这篇文章点赞,并把它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