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暨‘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暨‘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如何更好地理解、传承并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发挥其在中国现代文化价值重建中的重要意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文学现代大学排行榜_文学现代大学排名_大学现代文学

韩国视角的鲁迅研究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朴宰雨教授通过网络发表演讲,其演讲主题为《鲁迅在21世纪韩国:深化与扩展突破》。在演讲中,他详细剖析了21世纪韩国对鲁迅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成果,并指出韩国的鲁迅研究正呈现出扩展和突破的趋势。除此之外,他还就如何在韩国本土继续鲁迅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为国际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早期创作的闲适趣味

邵宁宁教授,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专注于研究《鲁迅早期创作中的闲适趣味及其意义蜕变》。他深入剖析了鲁迅早期作品中传统文人的闲适情趣,并探讨了这种情趣在其后期作品中的演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教授引导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鲁迅创作风格的转变。

内面的中国革命

文学现代大学排名_文学现代大学排行榜_大学现代文学

复旦大学张业松教授在第二分会场进行了线上发言,主题为《从狂人到阿Q:内面的中国革命》。他注意到,《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在探讨中国革命方面存在联系,二者都从内部角度审视革命的可能性,揭示了革命的动力机制和复杂性,与“人的文学”时代的主题高度契合。

废名与鲁迅研究

西南大学王晓东教授在第四分会场对《废名与“鲁迅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研究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废名对鲁迅态度的转变,并探究了这一转变背后的历史动因。同时,他还分析了废名与周氏兄弟在精神追求和文学思想上的异同,为废名的“鲁迅研究”进行了定位,并对其特点与局限性进行了剖析。

阿Q正传的三重体系

温州大学的彭小燕教授在第五分会场发表了演讲,主题是《论的三重意义体系——兼及“鲁迅价值”的经典性构成》。她基于“鲁迅世界的三重意义体系”这一理论,对《阿Q正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小说文本以及相关研究历史,她揭示了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历史、哲学”等多重意义,充分展现了小说的丰富内涵。

林辰的研究特色

南京大学李杨博士在其演讲《“古来注者皆寂寞”——论林辰的鲁迅研究》中,对“当代朴学大师”林辰的鲁迅研究之路进行了梳理。她强调,林辰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然而,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位学者在鲁迅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

媒介批判的视角

四川大学的李怡教授在网络上发表了演讲,主题是《“青年必读书”的议程设置与鲁迅的媒介批判》。以前,大家只注意到鲁迅关于“不读中国书”的建议,但实际上,他强调的是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媒介事件。鲁迅表达了他对现代媒介的看法,这让我们对鲁迅的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学现代大学排行榜_文学现代大学排名_大学现代文学

小说中的舆论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全之教授对《鲁迅小说中的舆论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分别从舆论的主体、本体和客体三个角度对鲁迅小说中的舆论进行了细致剖析,揭示了鲁迅对中国舆论的批判性见解,使人们得以窥见鲁迅对社会现象观察的敏锐与深刻。

各位读者,这些专家们从多个视角对鲁迅进行了阐释,那么在你们看来,哪一个研究方向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深入领悟鲁迅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别忘了点赞以及转发这篇文章!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