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基于语法与语用意义二分理论剖析法律实施中不同理解的必然性

基于语法与语用意义二分理论剖析法律实施中不同理解的必然性

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个法律条文的清晰性作出不同判断或对其规范意义作出不同理解?更进一步讲,这些不同的判断或理解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法律实施中的必然差异

在法律实施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判断或理解”,这是必然的。这不是法律世界的负面因素,恰恰是法律能够与时俱进、回应生活的关键所在。从语言学语法与语用意义二分理论的角度来看,法律条文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员对同一法律的判断也会存在差异。

在商业合同纠纷案件当中,法官对合同条款里法律规定的理解,可能跟律师不同,也可能跟当事人不同,每个人会基于自身立场以及利益考量,对法律条文的把握出现偏差,这都体现出法律实施当中差异具有必然性。

法律解释的界限难题

对法院法律解释工作展开理论阐述是有难度的,这是因为法律适用和法律创制之间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在法律解释进程中,很难确切区分究竟是在单纯运用现有的法律,还是在创立新的法律适用规则。

在一些新兴领域存在案件,比如说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现有的法律条文没办法准确覆盖相关问题,当法官解释和应用法律时,就很难界定到底是在适用已有的财产相关法律,还是在创制适用于虚拟财产的新规则。

判断相同情况的解释

既然不同的判断是必然会出现的,那么有时用法者和立法者对同一法律条文的判断相同,甚至在大部分情形下都相同,这该怎么解释?通常是因为法律条文在制定的时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也具有普遍性,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和法律原则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虚拟现实技术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趋势无法阻挡。

语境影响语用意义

同一语句语境存在“主观性基础”,这决定了不同主体下语境是不一样的,语用意义也会有所不同。在法律领域中,对于同一法律条文,因为不同人所处的情境不一样,考虑的因素也不同,所以对其语用意义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

在环保相关法律条文中,企业主和环保组织代表对条文的理解存在差异,关注点也不一样。企业主或许更看重法律对自身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而环保组织代表则更关注法律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如此便导致语用意义理解出现不同。

语法意义的变化挑战

在法律领域,法律条文的语法意义会出现变化。条文制定时的历史语境跟当下不一样,借助历史语境探寻当下语用意义或许行不通。时代持续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不断冒出来,原有的法律条文可能要进行新的解读。

以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条文来说,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隐私的范畴变了,表现形式也变了,以前制定的条文,在当下的网络环境里,其语法意义要重新审视,语用意义也要重新审视。

用法者对法律的影响

用法者每一次运用法律,都有可能对法律本身产生影响,这展现了语法意义与语用意义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关联,用法者依据当下具体案件及实际情况来确定法律的语用意义,而这种语用意义又会反馈到法律的语法意义上。

在某新型金融诈骗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会依据案件的实际状况,来确定相关法律条文的语用意义。后续若有类似案件进行审判,可能就会参考此次所形成的理解。如此一来,便会对该法律条文在未来的语法意义理解产生影响。

大家思考一下,在复杂的法律适用过程中,未来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平衡语法意义与语用意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同时也请点赞并分享本文,让更多人能够看到 。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