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期:商榷金立鑫‘名包动’理论逻辑问题并澄清误解
2022年第5期:商榷金立鑫‘名包动’理论逻辑问题并澄清误解
文章对金立鑫(2022)“‘名包动’理论的逻辑问题”一文提出商榷。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西方逻辑学推崇的“甲乙分立”格局和逻辑三段论能否“套”得住汉语?
写作目的引出
写这篇文章,是想凭借我对汉语事实的理解,凭借我对名动包含理论的理解,去探讨“甲乙分立”格局能不能应用于汉语,去探讨逻辑三段论能不能应用于汉语。毕竟这跟汉语名动关系独特性的认知有关系,理解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的奥秘。
理论背景差异
西方大多是名词和动词分立的格局,汉语则是名词包含动词的格局。跟西方不一样,汉语里动词有可能包含在名词的概念范畴之中。这种差异在类型学方面有着不同的意义,汉语名词包含动词的格局有着更强的理论解释能力和普遍意义,能够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语言逻辑特点。
判定争议焦点
金立鑫觉得汉语名动包含理论不符合逻辑公理,这是因为他认为汉语名词和动词具备“完全对立”的分布特征。不过,他自己也指出,所列举的分布特征是具有强倾向性的充分条件,并非必要条件。就拿“出版”来说,即便按照加权计数法判断它是动词,可在具体语句中,它究竟是什么词性依旧存在疑问。
逻辑规则探讨
在讨论汉语名动包含理论是不是违反逻辑三段论之前,得先弄清楚逻辑三段论是怎么产生的。三段论是通过命题来进行推理的,而两点论是用公式来比类取象的,二者不一样。金立鑫觉得三段论的小前提需要证明,没办法证明汉语存在“名包动”这种情况。不过沈家煊早就论证过,汉语中的动词也是名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 。
论证过程举例
沈家煊指出,汉语名词入句做指称语时不存在“指称化”过程,而印欧语有。比如汉语里“飞机”无需变化,英语中“plane”要变成“a plane”等形式。综合多方面情况后能得出汉语动词是名词次类的结论,这揭示了汉语名动关系的特殊逻辑。
脑反应型式
在语言研究里加入对脑反应型式的考察很重要。印欧语的脑反应型式不同,汉语则不然。汉语的单纯词类违反句等诱发的是标志词汇语义加工的N400或N400 P600脑反应型式。从大脑反应层面看,汉语名动包含格局也呈现出独特性。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没有对汉语名动包含格局产生新的认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要是觉得文章有用,那就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