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22年度排名及钱蕾老师古诗文歧解现象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22年度排名及钱蕾老师古诗文歧解现象研究
钱蕾老师谈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歧解现象及其注释方式
写作过程中,人们常言“每位读者心中自有哈姆雷特”,这在古诗文领域亦是如此。同一句古诗,常有多重解读。今天,我们将深入分析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多义现象及其注释方法。
歧解现象概述
古诗文常常存在理解上的分歧,“诗无达诂”这句话就说明了读者很难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古代,学者们对经典著作的解读也各有不同,比如对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文章,就有许多不同的注释和解读,这充分展示了古代就已经存在这样的现象。
《陈涉世家》文句歧解
在九年级下册的统编教材《陈涉世家》中,有句“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里的“号”字存在多重含义。它可能是一个动词,意味着陈涉公开声称要建立一个新的势力;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名词,指的是陈涉为他的政权挑选的一个名称。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自许解读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说道,苏轼在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担任太守,政治环境不佳。因此,词中可能借魏尚自比,期望朝廷的信任。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苏轼只是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这种解读的分歧,体现了同一作品在不同心境下解读的丰富性。
“谢中书”身份推测
学界对《答谢中书书》中“谢中书”的真实身份有着多种推测,这些推测主要来源于陶弘景及同代人的史料。然而,这些推测仅凭有限的资料,缺乏确凿的直接证据。目前尚无明确文献能够确切指出“谢中书”究竟是谁。
“落英”含义之争
自唐宋时期起,文人对于王诗中的“落英”以及《楚辞》里的这一意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受郭璞“反训”理论的影响,宋代学者将“落英”理解为“初绽之花”。然而,郭在贻在统计陶渊明作品中“落”字的用法后,提出在《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落”应指“坠落”,因此将“落英”视为“落花”似乎更为恰当。
教材注释处理建议
教材对古诗文中的疑难进行解释,需选定一个说法。若教学时过分强调这些疑难,可能会影响教学重点。以《出塞》为例,“龙城飞将”这一典故,只需简单注解,让学生知道是位英勇的将领。但若不同解释有助于学习,也可以适当保留多种说法。
关于教材中古诗文的注释,是选择采纳一种解释还是保留多种观点,你个人更偏好哪一种?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