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张弋阳因名字中弋字演变爱上古文字学并进入强基计划古文字班
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张弋阳因名字中弋字演变爱上古文字学并进入强基计划古文字班
“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象戈柲(武器戈的柄)之形,在文献里经常假借为“代”和“式”,经过后世的一系列演变,才变为现在“弋”字的形态——大一上学期
古文字研究人才困境
往昔,古文字学领域面临人才紧缺的难题。这一领域涉及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培养人才周期较长。再者,全国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的机构数量有限,相关职位也较为少见。调查显示,过去很长时期,全国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员数量非常少。几十年来,古文字学人才的培养主要从研究生阶段起步,然而,后续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尽管对甲骨文等古老文字的研究持续了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出现了不少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但总体上,研究力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大量尚未破解的出土文献,再加上老一辈学者的陆续离世,我们急需加强古文字的研究能力,并且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此前人才培养模式
以前,不少高校和研究单位在育人过程中,主要聚焦于汉语文学、古董学、历史学等一级学科的下属学科,进行招生与教育。这些培养领域各具特色,但它们并非专为古文字学而设,所以在全面、深入探究古文字学方面,多少有些不足。
研究生教育在提升专业能力上有所保障,但培养的研究生数量相对不多。此外,研究生阶段直接接触古文字学,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古文字学在人才积累上存在的问题,始终是其发展的一大忧虑。
招生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了新的期待,这也给古文字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考验。目前,古文字研究领域和队伍的现状无法满足这些新需求。大量出土的文献等待学者们去深入研究,然而研究力量却显得不够。在这种背景下,对古文字学人才的培养改革显得十分急迫。
2020年,我国高校在本科招生环节加入了古文字学课程,这代表了对古文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要转变。这一举措意味着古文字学教育正式迈入本科教育领域,有利于从根基上培养人才,扩充人才队伍,为古文字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校个性化培养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将古文字学纳入了“强基计划”。这些院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推出了多种多样、特色鲜明的古文字人才培养方案。以清华大学为例,2021年6月,该校文史哲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在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后,通过双向选择和选拔,成功组建了“强基计划”下的首个古文字学习班级。
这些高校的教学安排不仅注重在古文字学领域的知识讲解,还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涵盖了众多学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内在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兴趣培养成果
众多学子此前对古文字并不熟悉,因此一些高等学府特意安排了一年的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是为了让学生对古文字专业有个基本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之后再进行选拔。在这段预备学习的时间里,学生们从陌生变得熟悉,对古文字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
张弋阳是清华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他学习了《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以及《汉字与中国文化》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让他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的确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且为古文字学领域培养了一群既有热情又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古文字学发展新机遇
近些年,我国对古文字学的重视持续提升,民众的热情也随之攀升。古文字学,这个曾经处于边缘的学术领域,如今正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字学首次被编入“强基计划”,成为本科招生体系的一部分,这在我国的现代教育史上还是头一回。从本科生阶段开始,打造一个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这一举措标志着古文字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变革。
“强基计划”将古文字学专业纳入招生与培养体系,这象征着选拔与培养杰出后备人才的又一积极举措。培育出更多拥有合理知识体系、突出创新才能、立志投身古文字学研究的青年才子,我们有望在古文字学领域收获更多丰硕成果,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古文字学本科新生可能遇到的不易,各位有何见解?欢迎点赞、分享,同时在评论区热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