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山东大学图书馆红楼爱情观讲座回顾:刘阳河老师精彩分享

山东大学图书馆红楼爱情观讲座回顾:刘阳河老师精彩分享

刘老师以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斯坦伯格爱情三角理论与《红楼梦》的低适配为例,提醒大家要结合历史语境, 回到历史现场来解读文本。《红楼梦》的主题又不仅仅只有“空”

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是什么_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有哪些_现代文学爱情模式

5月27日,下午时分,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中心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大旨谈情——红楼梦中的爱情观”的讲座。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近三百名听众。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刘阳河老师对《红楼梦》中的爱情观进行了深入讲解,同学们从中受益匪浅。

讲座开场反响热烈

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有哪些_现代文学爱情模式_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是什么

讲座正式开始,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图书馆的报告厅里人头攒动,线上同样有众多听众参与。刘阳河老师踏入现场,所有人的期待都达到了最高点。刘老师的研究经验丰富,尤其在晚清民国文学文化、《红楼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讲座为本次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有哪些_现代文学爱情模式_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是什么

爱情关系模式讲解

刘老师对《红楼梦》里的情感纽带进行了三种划分:情感、欲望、婚姻。他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心灵全面投入的状态,不应与单纯的生理冲动相混淆。真爱之根本在于,以积极创造价值的姿态,将个人关注转向另一方。通过这种分类,让读者对书中繁复的情感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宝玉形象特殊之处

刘老师在比较三种恋爱方式时,指出宝玉的独特性。宝玉对身边的女性充满敬意、关爱和关怀,与一般公子哥截然不同。比如,他对黛玉的关心细致入微;对待丫鬟,他也不摆架子。这种独特的个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鲜明。

现代文学爱情模式_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有哪些_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是什么

解读文本特别提醒

刘老师用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以及《红楼梦》中的低适配情况来提醒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当考虑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贵族家庭中的爱情是受礼教束缚的。宝玉和黛玉的相处方式与众不同,得益于贾母的宠爱和元妃的旨意,他们得以在大观园中亲密相处,这与封建社会的男女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宝黛爱情模式总结

刘老师对宝黛的爱情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他阐释了“木石前盟”的深层含义,并针对原著中“才子佳人”私奔的情节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宝黛的爱情在往昔以儒家道德的恩惠为基础,而在今生的亲密相处中逐渐沉淀为真挚的情感。这样的解读使得大家对宝黛的爱情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红楼主题与生活启示

《红楼梦》倡导“事成即满意,满意即事成”“世间一切皆无意义”的理念。有同学好奇,这种虚无感是源于个人追求还是时代背景,我们现在该如何去选择生活?刘老师觉得“空”是书中的重要主题,但《红楼梦》的主题非常多样。梅新林先生将其总结为对青春、贵族家庭和尘世生活的哀歌。他鼓励我们,尽管结局已定,但还是要努力活在当下。

正值青春年华,我们渴望深入了解爱情的深度与持久。真正的爱情不是空想,而是携手共赴未来。讲座结束后,你是否对《红楼梦》中的爱情有了新的认识?欢迎留言交流,若觉得文章有价值,请点赞并转发给同样喜爱《红楼梦》的朋友。

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是什么_现代文学爱情模式_文学现代爱情模式有哪些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