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新趋势: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传的转向
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新趋势: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传的转向
近些年,形象学领域出现了明显转变,研究焦点从“中国人”转向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比如,以前研究外国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现在则更倾向于探讨外国如何展现中国的综合国家形象,这一变化显示了研究视角向宏观层面的转变。在20世纪,西方学术潮流涌入我国,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现在,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从以西方理论为核心转变为以中国实际为重心。
形象学研究转向
近些年,形象学领域出现了明显转变,研究焦点从“中国人”转向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以前主要关注人物形象,而现在更重视国家整体形象。比如,以前研究外国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现在则更倾向于探讨外国如何展现中国的综合国家形象,这一变化显示了研究视角向宏观层面的转变。
同时,研究范围得到了扩大,从不同文明间的文字记录扩展到了文学翻译领域中的形象学分析。学者们不仅关注外国文学中对中国形象的直接描绘,而且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从而使得形象学的研究内容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学派”的倡导
孙景尧、孟昭毅等学者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必要性。他们基于我国国情,针对文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理论及目标。例如,面对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研究应具备独到的视角和理念。
这些学者提倡以我国文学的独特性为基础,创立一个新的学派,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比较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中国学派”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激发了众多学者去深入挖掘和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方法。
西学浪潮的影响
在20世纪,西方学术潮流涌入我国,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学者们对西方文学理论和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作用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研究西方文学理论是如何影响我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同时,西方现代主义等思想潮流也对中国作家们的创作风格和观念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偏重西方,却有其不足之处,导致研究过分依赖西方的成果。若长期如此,可能会忽视中国文学的独特影响力和与各国文学的丰富交流,这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全面进步并无益处。
王晓路的贡献
世纪之交,王晓路的专著《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大文学”的概念,并指出这一理念与比较文学中的“总体文学”和“世界文学”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了对文学跨文化界限的关注,以及文学的整体共性。
这本书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在世界的流传,使众多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独特魅力有了认识。它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加强了中西方诗歌学的对话与探讨,进而提高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在全世界诗歌研究中的影响力。
教材引发的转变
在21世纪,中国的比较文学教材对“影响研究”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一变化使得从事“影响研究”的学者们开始发生多方面的转变。他们的研究重点不再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而是扩展到了中外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研究的宗旨也更加重视本土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在研究方法上,趋向于多元化和综合性。学者们不再仅限于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而是融合了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教材的更新反映了文学研究的时代性,与全球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潮流相契合,这对于全面深入地开展文学比较研究大有裨益。
研究转向与拓展
现在,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从以西方理论为核心转变为以中国实际为重心。以往的研究常引用西方理论来剖析中国文学,而如今则更侧重于利用中国文学的实践经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例如,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整理,归纳出符合中国文学特点的核心理念。
平行研究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既挖掘了中西方文学的相似点,又充分尊重各自的特点。外国文学研究打破了仅限于西方视角的局限,开始重视多元视角的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强调全面素质,以避免出现倾向性问题,而形象学研究则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于未来中国比较文学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你的看法是什么?